热点透视:石油战略储备利多还是弊大

2001年07月19日 07:13  北京晨报 

  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逼近低点,国内汽油价格每公升猛降4角。唏嘘之余,人们不免旧话重提:我国该不该乘价格低谷时进行石油储备。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的有关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与纷争就未曾停息过。反对搞石油战略储备的呼声日渐高涨。人们对建立石油储备的目的、功能、模式以及代价与效果等,仍存众多分歧。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乃当务之急

  这是目前舆论的主流,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支撑起其观点。陈淮[微博]主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研究”课题组就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

  在人们记忆犹新的199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万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20%,更为严峻的是,进口的增加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突飞猛进。1999年3月,每桶石油12美元,一年后,石油价格开始跨越每桶30美元大关。这注定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要为石油付出高达200亿美元的代价。

  据专家分析预测,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保障程度只有71%和62%。在未来10至15年内,中国石油进口比例将达到30%至40%。中国的石油供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石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国的原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也将越深。这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风险,而且还可能蕴含着更高的政治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

  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1999年前的1.1%上升到去年的2%,主要就是由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

  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石油石化企业应用于生产的少量零星周转性库存也十分有限。而从国际上的普遍经验来看,石油储备已成为稳定石油供求关系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普遍重视和建立了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美国的储备一般维持90天,最高为118天,日本的储备水平更长达169天。

  此派观点认为,中国没有战略性石油储备的现状,与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目前我国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我国将面对被动处境。

  战略储备乃杯水车薪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李扬把石油储备分常规储备和战略储备两种,常规储备是包括商业库存在内的,以“低进高出、多进少出”为原则能够经营的储备,它可以用来规避石油价格风险,运作方式可以完全市场化;而战略储备则是纯粹为了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只能轮换不能动用的储备,它旨在保障石油供应安全,需要国家统筹规划。

  出于这种划分,李扬不赞成目前急于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他的理由有三,一是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还没有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在石油的供应上,自给率超过了70%,这说明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战略排序上,石油战略储备的位次可以稍往后放。二是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必须放在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在其它安全问题没有明确的预案时,单纯解决战略储备问题作用不大。三是在高油价时讨论石油战略储备,显然是临时抱佛脚。

  李扬认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确是保障石油安全的途径之一。但我国短期内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起庞大的储备体系,即便我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惯例建起了石油战略储备,也只是杯水车薪。按照两步走的设想,到2010年我国的储备量也只有1000万吨左右,这显然无助于缓解我国石油增产滞后的矛盾,更何况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考虑石油安全问题的着眼点不能局限在建立战略储备上。

  李扬认为,从能源安全问题入手兼顾石油安全,远比单独考虑石油安全要有意义得多;研究油价波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保障和应急预案,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要紧迫得多;建立良好的风险规避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也比建立储备的通用性强得多。他强调,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更多地要转向用软投入来解决硬问题。

  先建房子还是先建车库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也明确反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但他是紧紧围绕价格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首先,宋国青一个颇具个性的观点是——这次世界石油价格暴涨是由中国引起的。他分析说,199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恢复,石油的需求和价格逐渐回升。在这之后不久,在油价已经上涨和正在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石油进口突然猛烈增加。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只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左右,但在2000年1至9月,中国的原油和油品净进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约1倍。在这9个月,全球石油产量比上年同期共增加了不到8300万吨,而中国进口增加了2600万吨,美国进口增加2500万吨,这两家加在一起,进口增加量占全球产量增加量的62%。美国的生产消费和进口情况基本上在意料之中,而来自中国的购买是一个突然袭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主要是由中国引起的。

  价格上升了,出于平抑物价的考虑,政府库存应当增加还是应当减小?美国人认为应当减小,所以他们在去年油价最高的时候拿了一些储备油投放市场。就在这同时,中国舆论说要搞石油战略储备,就是说要增加政府的石油储备,而且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石油和油品库存大幅度增加。“在油价一桶不到10美元的1998年,中国倾力打击石油走私进口,也压缩了政府的进口。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说要搞点储备。等油价涨到35美元了,就有人说要搞储备。”

  宋国青认为,在市场放开的情况下,企业和老百姓真的觉得有必要为石油涨价避险,他们一定会设法采取市场的方式,如期货避险来加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是分散的,利益是直接的,企业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比起政府搞“石油战略储备”将所有的风险都捏在手里要好得多。

  另外,宋国青还指出,中国与日本、美国不同,日本自己完全不生产石油,为此建立石油储备或许有其必要;而美国财大气粗,建立石油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可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国自己能生产一部分石油;另一方面,中国太穷。宋国青在这里打了个比喻,有谁见过一个穷得连房子都没有住的人急急忙忙要建车库吗?

  当记者把宋国青的观点转述给陈淮时,陈淮明确了三点。第一,能不能承受和买不买得到油是两回事。第二,战略储备抵御的重大政治风险,不是商业风险,是能由国家承担。第三,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截至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760亿美元。这么大的外汇储备量本身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应将外汇储备与各种货币及像石油这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资源进行交换,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

  石油储备比例如何分担

  国家经贸委近日透露,“十五”期间,我国将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2005年使石油储备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司长白荣春表示,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将借鉴日本模式,由国家和企业共同分担,这样如何分担便成为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路演中谈到石油战略储备问题时表示,战略储备是一种政府行为,中石化完全赞同,完全拥护。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问题主要停滞在企业与国家间的分担比例上。因为国家要求承担部分石油储备任务的中国两大石油集团表示,他们倘若要承担国家指定的石油储备任务,作为海外上市公司,政府应当给予补贴和灵活政策,否则将不利投资者。

  对此,白荣春表示,根据石油工业规划,未来几年间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将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不过对有关详细原则和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在企业与国家间的分担比例上还需要双方进行协商和研究。晨报记者张晓莉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月薪5千延迟退休5年每月或多拿900养老金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