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纵到放言--评张志雄新著《放量》

2001年07月18日 14:01  新浪财经 微博

  木乔/文

  如果不是因为《财经》杂志,也许很多人根本不会注意到张志雄是何许人。虽然他从1991年起就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算来也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证券老记,但相信一直到2000年10月以前,他基本上还只是个证券圈内的活跃人物。

  回想1998年《财经》杂志在创刊后不久,即力推张志雄撰写的有关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反思文章,曾多少有点让外人不以为然,甚至因此怀疑杂志主编胡舒立的视野和圈子不过如此。等到那篇引起巨大轰动的《基金黑幕》在2000年10月的《财经》杂志上刊出后,张志雄的名声和胡舒立的眼光都明显放大。

  可以说,正是《财经》杂志和《基金黑幕》直接摧生出了《放量-中国股市一变亲历记》一书的面世。通读下来,基本上可将此书收录的文章视为张志雄在过去10年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的所见、所为、所感、所思。

  张志雄并非系出名校的财经专业高才生,25岁进入上证所时也还谈不上对证券市场有如何理性的认识。因此对他求知与探索的热情的全部回报,均来自纷扰的现实。他一度将耳闻目睹的证券市场种种内情记在心上,却迟迟不能落成文字。在证券媒体与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博奕中,他也曾利用别人或被人利用。

  不过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放量》一书序言中所写,张志雄终究还是‘一个好学深思、从善如流的人’,‘一旦认识到真理之所在’,他有勇气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挺身‘揭开黑幕,张扬正道’。

  虽然张志雄在上海证券报一干数年,后转战电视,参与创办上海有线电视台新闻财经频道,现挂着《财经时报》副总编辑的名头,但却很难将他归入所谓的‘财经名记’行列。在对重大财经事件的敏锐捕捉与国际化视野上,他显然不及已成大气候的财经名记如胡舒立者;而在对最新微观财经报道的细致追踪与记述铺陈上,他似乎也不能归入新生代财经名记如刘洲伟之流。

  因此体现在《放量》一书中的文字,更像是一个游离于财经记者与学者之间的混杂物。对《基金行为研究报告》进行解析时,他超乎寻常的理性像一把冷冰冰的手术刀;而在记述中国上市公司及其CEO们的印象并进行反思时,他事无巨细的铺陈又多少带着些财经狗仔队的气息。

  就这样由着性子写下来,有点历史文化的痕迹,有点史家钩陈的感叹,有点现实狂乱的刺激,还有点哲学宿命的思辨,混杂在一起。这大约就是自言喜欢写财经‘思想新闻’或财经事件分析评论的张志雄所擅长的文体,是一个脸色蜡黄的家伙,在深夜里皱着眉、双目炯炯地盯着电脑屏幕,在烟熏火燎中敲打出的成千上万的文字。

  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放量》全书所收录的文章多少显得有点另类。张志雄似乎并不刻意于对每一个重大财经事件记述和剖析,但他文字所及却往往命中要害,主题均关乎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发展证券市场所必须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实施、机构投资者的培育监管等等。

  这就决定了《放量》在阅读上的沉重感。在炎炎烈日笼罩下,即使是最应当关注这些重大财经问题的人群,显然也难在匆匆忙忙的日程中沉下心来细读张志雄的叙述与思索。因此,除了像吴敬琏先生这样冷静而热心的学者,《放量》一书的知音也许会远低于其销量。

  在充满着短期利益诱惑的国内财经圈里,张志雄自认为比较清醒。他相信自己永远也不会爆发出像庄家吕梁那种不顾一切的疯狂,他希望在避让有度中能让‘大家有口饭吃吃’。他为此付出的代价,读者可以从《放量》一书中他对国内证券市场一个个关键问题的追索与反思中得以感同身受。而如此痛苦的蜕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中国证券市场从尝试走向狂热,从混乱趋于规范过程的一个缩影。

  可能是对经历这一蜕变后的自信与如释重负,张志雄不时会为自己的认识比较超前而得意。好不容易获得了主动的话语权,可以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他没有理由继续在名利场中放纵自己。

  在一个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夜晚,《放量》应当是那些有兴趣了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者的选择。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月薪5千延迟退休5年每月或多拿900养老金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