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还有放心奶?

2013年09月12日 16:42  《中国商界》杂志  
图为《中国商界》2013年第9期封面图 图为《中国商界》2013年第9期封面图
  哪里还有放心奶?

  文/卢迪

  近期,新西兰乳企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都被卷入其中。舆论哗然,社会震惊,各种指责攻击甚嚣尘上,原来洋奶粉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恒天然风波还没有过去,新西兰第二大乳制品公司Westland又曝出质量问题。新西兰Westland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中,被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国家质检总局决定暂停进口新西兰Westland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而因此事件,国内乳品品牌完达山也不幸被卷入其中。

  而国内乳业品牌质量问题更是由来已久。2013年3月1日,香港对内地民众的“限制令”正式实施。限制令规定,离港人士每天可携带不超过两罐、总净重不超过1.8公斤的奶粉,违例者一旦定罪,最高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此举令内地人颇为沮丧,亦激起不少抗议之声。然抗议之余,更多是对内地奶粉质量和信心的担忧。广东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坦言:“作为奶业界人士,确实感到羞耻和脸红”。

  意欲堵死奶粉代购渠道的香港限制令,让国内奶粉与国外进口奶粉的质量和信誉鸿沟一览无余。限制令戳到了国内企业的痛处,而近年来连绵不绝的“毒奶粉”事件伤透了民众的心。

  问题在2004年就已现端倪。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第一次把“奶粉安全”问题拉入公众视线。

  2008年9月,在一场恢宏的北京奥运会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一个拥有半个世纪悠久历史的民族品牌,三鹿帝国瞬时崩塌,数十万儿童因此蒙受困扰。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对奶品全行业整顿,质检总局宣布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然而,顽疾并未根除,问题奶粉仍然前赴后继,以至于2011年4月18日,温家宝痛批有些企业“道德滑坡严重”。

  复旦大学学生吴恒在2012年建立了“掷出窗外”网站,专门搜集近年来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据该网站的统计,近三年中,关于奶粉问题的报道涉及大约30篇,超过十家国内外奶粉品牌“中招”。

  据该网站统计,除三聚氰胺外,2012年的毒奶粉里又增添了新名单:如2012年6月某知名品牌奶粉被检出汞含量异常;2012年7月南山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虽没有“三聚氰胺”的影响力,还是挑战了公众的想象力,且多为国产婴幼儿奶粉。国产奶出问题,洋奶粉也出问题,奶粉安全为何在中国没有底线?我们怎样才能喝到放心的奶?

  国产品牌奶源缺失

  文/卢迪

  这个夏季,我国奶业“风暴”不断。发改委对6家外资乳企开出反垄断罚单;多个涉及奶粉行业的政策陆续出台;蒙牛11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成为中国奶粉业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收购案;新西兰恒天然公司自曝检出肉毒杆菌,国内多家企业受牵连……

  以这些“大事”为背景,部分品牌的乳制品价格悄悄涨了起来。而在这背后,是奶源严重缺失而导致的生奶价格不断上涨。

  国外奶源成主导

  中国乳制品行业应该是遭受信誉危机最多的行业,乳业的安全问题一直打击着中国消费者脆弱的信任度。近些年来,洋奶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一方面,国外对于乳制品的质量把控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消费者不正确的消费观念,认为越是价格高的奶粉,质量就会越好。

  但是在今年,洋奶粉不断的曝出质量问题。八月初,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事件”,让消费者对于洋奶粉的信任也遭遇了危机。时隔不久,新西兰第二大乳制品公司Westland也曝出质量问题。接二连三的质量问题,不仅把新西兰这一乳制品大国推上了风口浪尖,更开始让我们国人以及相关部门反思,中国还有没有安全的奶粉。

  目前,国内奶粉市场上,洋奶粉占有近八成的市场份额。洋奶粉遭遇质量问题,对于国内奶粉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背后也凸显出了我国国产品牌奶粉的自身不足,而奶源的缺失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奶源链条不完善

  一场轩然大波,很容易让一记住一个生僻的化学名词。2008年,人们记住了三聚氰胺,2011年,人们又记住了黄曲霉毒素。不同的年份,不同的事件,但是追其究竟不难发现,奶源链条构建的弊端是引发这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

  从三聚氰胺风波中一路走来,公众不断重温类似的梦魇,中国的乳制品究竟为什么陷入这样的噩梦不能自拔。乳制品行业的急剧扩张,以及由此而来的奶源供应不足,不失为一种解读。

  在这两次事件之中,乳制品行业在遭遇信任危机中纷纷选择将板子打向了源头供应。蒙牛宣称自建牧场占全部奶源供应的78%,远超34%的全国水平。即使如此,仍未避免危机的爆发。而且问题恰恰出在“奶源不明”的散养户身上。78%的自我供应尚且如此难保质量,34%的全行业平均水平岂非更加岌岌可危?

  早在2004年首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国内牛奶加工链条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从根本上讲就是奶源供给严重不足。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的反思却鲜有人再次提及。当公众面对货架上五花八门的各类乳制品眼花缭乱之时,奶源供应这块短板实在是不能与之相匹配。

  伴随着乳制品行业的急剧扩张,质量问题与信任危机大多与奶源供应如影随形。无论是“早产奶”、“回炉奶”、三聚氰胺,还是黄曲霉毒素,无一例外剑指最初的奶源供应。

  蒙牛只是国内乳制品行业急剧扩张的一个缩影,相比起加强监管之类事后补救举措,构建奶源防火墙或许更是当务之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源头的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飞速发展的乳制品企业,也不要忘了停下脚步等等“气喘吁吁”的奶源供应。

  自供奶源成本高

  三聚氰胺事件以前,国内奶牛多数以农户散养为主,然后由私人奶站收购散奶。私人奶站其实相当于收购鲜奶的中间人,奶农将鲜奶卖给中间人,他们再卖给乳企。这种供应链条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中间环节缺乏监管,导致乳企无法获知奶源的来历。

  对乳企自建牧场之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类分析师宋亮认为,乳企直接把控奶源,可管控质量降低不少风险。但同时,乳企自建牧场不得不独立承担养殖的瘟疫等风险,成本也将更高。

  目前国内奶原料行业仍面临奶牛产奶量相对偏低的限制。一头奶牛一般只有3—5年的黄金产奶期,养殖成本相当高,如果过了黄金时期,甚至连平常喂养的成本都不够。在美欧等地,一般一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达8吨,在国内则只有4.5吨左右。只有少数一些气候条件好、技术领先的养殖场可达8吨左右,而相同的条件下,国外的优质牧场则可达到13吨。国内奶牛的单产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少,除了气候的原因外,养殖技术、管理水平等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同时,对于部分乳制品的重要原料,国内乳企依然受制于人。以被完达山退货的乳铁蛋白为例,其生产工艺目前只有美国、爱尔兰、新西兰等10个国家掌握,国内企业不能生产,完全靠进口。“目前,国内除了伊利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线生产乳清蛋白外,其它企业生产都只是不成规模的小打小闹。”完达山乳业副总经理余宁江说,“乳清蛋白是乳业产业链上,加工奶酪的副产品,而国内几乎没有奶酪产业链,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得靠进口。”

  八月初,新西兰乳业遭受重创,国内不少乳企纷纷行动起来,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抬价。不管怎样,希望国内的乳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获取国内消费者的信任,让国人喝上真正的放心奶。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全运男篮-广东惊魂胜辽宁夺冠
  • 娱乐法院驳回李方再开庭申请 曝4处监控视频
  • 财经房价现失控风险 住建部下月急查限购限贷
  • 科技iPhone 5c被指定价高:利好国产厂商
  • 博客原铁道部长刘志军都嫖宿了谁?
  • 读书解密:毛泽东长达4页的《个人履历表》
  • 教育女教师开宝马下乡教书 每月拿2千工资
  • 龚蕾:金融危机五周年的思考
  • 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 安邦智库:中国城市经济面临全面转型
  • 谢作诗:为何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低
  • 叶檀:个税沦为工资税让中产最受苦
  • 徐斌:强美元是福音而非噩耗
  • 曹凤岐:新股发行体制如何改革
  • 张明:温州企业家为什么跑路
  • 赵伟:反垄断敢不敢碰央企?
  • 江濡山: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