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9日07:45 新浪综合

  同业存单层层套利 监管痛下“杀手”

  南都记者起底套利链条,券商人士称最大风险在于嵌套过多、错配过高以及规模不受控

  来源:南方都市报  

  “现在没有多大变化,目前我们仍在正常对接银行同业资金”,华南某大型券商资管负责人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

  被看做是中小行扩表“弯道超车”提供机会的同业存单,正在受到日益严厉的监管。今年3月底至4月12日,短短两周时间里,银监会密集出台了7个文件,其中多个文件剑指“同业存单”。对此,多名受访人士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未来同业存单监管收紧将是大概率事件。

  监管利剑为何直指同业存单?同业存单近年快速扩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南都记者近日从业内了解到,同业存单已衍生出一些套利模式,层层嵌套、期限错配以及规模难以受控成为监管痛下“杀手”的原因。

  套利链条:

  每一环节都存在正利差

  事实上,同业存单从2013年年末推出以来,由于其发行便利、批量融资、计入应付债券等特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后,同业存单也衍生出一些套利模式。

  在此背景下,南都记者摸底银行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链条上的利益各方,套利链条逐步清晰。

  同存的源头是A银行在同业市场发行同业存单以获取资金,B银行由于自身资金成本较低、为了获取利差买入A银行的同业存单,“过去情况比较好的时候,这个利差大概能有1%左右,由于资金量大、对商业银行来说还是有利可图的”,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A银行获取资金后,为了主动管理负债会投放于同业资产,比如购买同业理财产品,赚取利差。国泰君安邱冠华团队指出,上述操作在中小银行更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信贷需求有限,只能投资于债券等资产,却面临专业能力有限,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购买别人的同业资产。

  “同业理财能够赚取的利差,穿透来说就是来源于最终标的资产,但这一步才是所谓同业链条的关键”,前述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同业理财投资股票、债券等常常会寻找券商或基金甚至私募进行托管,也就是委外。

  每一环节都存在正利差,系利益各方、特别是商业银行做大同业存单规模的动力。而邱冠华认为,整个同业套利链条最大的风险在于嵌套过多、错配过高以及规模不受控。

  其中,同业间典型的扩大套利空间的办法,是通过期限错配抬高流动性利差(即发行短期同业存单投资于长期的同业理财产品,赚取更大的利差),或者投资于更低等级的同业资产。

  某中部地区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中小银行做同业存单互持的情况比较多,一种情况是这段时间A机构买B机构的存单,过段时间B再买A的存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A机构给B机构出回购,B再用回购资金购买A机构的存单。

  那这种同业存单互持是如何套利的呢?上述人士表示,评级高的机构募集资金购买评级低的机构的存单,因为同样的期限利率,AAA评级要比AA评级的低很多,中间的利差空间很大,而且这种收益是无风险的,肯定稳赚不赔。

  以3个月的同业存单为例,像农业银行这种评级AAA的国有大行发行的3个月同业存单利率为4.2%,但像丹东银行这种评级AA-的3个月同业存单利率为4.85%,中间的利差达到0.65%。

  银行自查:

  “同业负债要在年底达标”

  随着监管收紧,将对利益各方造成多大影响?

  华南某大型券商资管负责人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现在没有多大变化,目前我们仍在正常对接银行同业资金”,主要是商业银行主动购买券商发行的产品或直接委外两种模式。

  但多名受访券商资管人士以及银行人士坦言,银行同业规模或者委外规模缩减已是大势所趋。据南都记者从业内了解,商业银行同业资金投向资管产品或委外正逐步到期退出,仅有少部分优质项目会按原有额度再做投放,难见新增。

  此外,另一家环渤海地区的农商行人士表示,(监管收紧)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违约率上升,同业拆借利率不断上涨,银行融入资金也会变得比较困难。

  正是由于同业存单可能会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在同业存单发行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这一业务,无论是央行MPA考核,还是银监会监督检查力度的增强,都将规范该业务。

  “我们现在收到的要求就是,按照人行MPA考核标准,同业负债要在年底达标”,前述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达标要求是指将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后不能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1/3。

  同业存单纳入进来后,哪些银行是否会超过1/3的红线?根据债金所对各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以及2017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测算,若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有8家银行的同业负债/总负债突破红线。

  其中杭州银行占比最高,已经突破50%,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43.88%和43.65%。而国有大型银行占比普遍较低,除交通银行外,均在10%以下。

  事实上,部分商业银行在不纳入同业存单的统计标准下已突破监管红线。华泰证券李超研究发现,有两家农商行和1家城商行已经突破了1/3的限制。

  相较同业负债年底要达标的要求,有其他时间节点更近在眼前。根据46号文,6月12日前报送相关同业套利的自查报告;而根据53号文要求,在7月15日前将同业负债水平的自查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对此,多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均向南都记者表示,监管机构要求严查“三套利”,其中就提到了同业存单,目前正处于自查阶段。某中部地区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是自查和现场检查同步,要求在本月25日前提交检查结果。

  让银行心悬的是:监管对自查中突破红线者会是什么态度?前述股份行广州分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据其了解,监管目前仅要求超标的同业负债占比逐月、逐季度稳步下降,直至年底达标,但最终未达标者会有什么相应措施,目前暂无消息。

  数据来源:债金所、2016年上市银行年报、2017年一季度报告。

  注:1、同业负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款项+同业负债

  2、年报数据均为合并报表数据。

  3、2017年同业存单规模为各上市银行截至2017年3月31日,仍在存续期的同业存单存量规模。2016年同业存单规模为各上市银行截至2106年12月31日,仍在存续期间的同业存单存量规模。此外,同业存单存量数据没剔除尚未取消的发行量。

  4、中国银行未公布一季度资产负债表,因此本表仅有23家上市银行数据。

  采写:南都记者 吴梦姗 田姣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