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00:51 新浪综合

  【泽平宏观】MPA考核去杠杆防风险,对经济影响可控 ——供给侧改革之一百

  来源:泽平宏观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甘源

  导读

  2016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层去杠杆意图明显,流动性拐点出现,利率不断上扬。同时,央行加大对银行流动性的全面管理,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年后又取消零容忍度,加大MPA惩罚力度,体现了去杠杆、防风险、鼓励资金脱虚向实的政策意图。本文详解MPA考核体系,分析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摘要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即央行在季末借助在MPA评价体系对广义信贷类资产进行考察,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范围评价并规范银行行为。在七大考核方面中,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是其首要指标,其中用以考核银行风险程度的资本充足率占据重要位置,也是最难完成的指标。资产负债情况中,大行压力不大,小行需要注意。考核流动性方面要求相对刚性,LCR是关键,会对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压力。资产质量方面分为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要求相对非刚性,允许中间过渡,压力不大。定价行为、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三个方面影响相对较小。资本与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其他五项“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就会归入C档机构,给予适当约束。

  MPA考核体系是金融深化、业务多元化下的选择,有助于宏观风险可控性。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风险进入深水期、银行混业经营、监管框架滞后等,并且伴随着国内货币政策新框架的形成、银行资产的扩张,完善MPA考核体系是大势所趋。旨在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MPA,满足了多重操作目标的广义货币政策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进行重构。在MPA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下,银行经营的自主性和差异化得到提高。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综合配置7大部分的配置比例和约束,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对资产进行区分和配置。有利于宏观经济体系的有效稳定性管理,对于冲击、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更加有效,系统性风险将更加可控。

  近期MPA的调整体现了央行“去杠杆、防风险”的决心,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长期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MPA考核继续扩围加码的可能性较高。年前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完善监管体系,符合巴塞尔协议III所进行的完善,银行的表外资产也需要风险控制;年后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口径、取消容忍度指标、SLF实行惩罚差别利率,监管加码。谨防银行等为通过MPA考核进行短期调整,旨在长期引导、规范银行的市场行为。“市场竞争、优先劣后”是MPA考核激励相容策略的未来。内控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机构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会更加凸显其竞争能力,将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空间。

  2016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中性到偏紧,伴随着这一系列转变,央行对流动性的管理也越发严格。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转向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工具调控流动性,精准调控,“小步快跑”,去杠杆、防风险,引领资金脱虚向实,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控,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行业的投资结构变化,表内非标、表外理财受限。金融机构受影响程度不一,大型银行弱于小银行。信号作用更大,影响预期,监管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提升,促使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流动性收紧,对经济影响总体可控。MPA考核对流动性进行直接评估,但银行对MPA大考已经有所准备,压力不大,这也符合MPA前期过渡期的总体期望。考虑到未来MPA考核加码的可能性,流动性可能逐步收紧。政策利率不断上调,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动作频繁,利率在上扬的过程中波动加剧。MPA考核会边际影响广义信贷,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融资,但是考虑到规模有限,以及政策对抵押贷开发贷的限制,银行在信贷结构性上可能会“脱虚向实”,总体来看MPA考核对实体经济影响整体可控。房贷受限可能会对房地产销量有影响,但是考虑到库存去化充分、开发商现金流充裕等因素,2017年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4%-5%的增长。

  目录

  1 MPA的要点与发展

  1.1 MPA的考核内容:季度评估七大方面

  1.2 MPA考核的分项介绍

  1.3 MPA考核的实施细则

  2 MPA考核体系的背景与目的: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

  2.1 建立MPA的背景:风险深水区、银行混业经营、监管框架滞后的选择

  2.2 建立MPA的目的:“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3 建立MPA的影响:监管约束结构性改善,银行自主性增强,宏观风险可控性提高

  3 MPA考核近期重要调整

  3.1 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是完善监管漏洞

  3.2 年后MPA考核持续加码

  3.3 “市场竞争、优先劣后”是MPA考核激励相容策略的未来

  4 一行三会密集出台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

  4.1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

  4.2 监管升级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

  4.3 监管升级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正文

  1      MPA的要点与发展

  1.1      MPA的考核内容:季度评估七大方面

  MPA是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的缩写,意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2015年12月29日央行宣布,自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挑战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通过季度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及时候的监测与引导工作。

  MPA简单的可理解为,央行在季末考核期借助在MPA评价体系对广义信贷类资产进行考察,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范围评价并规范银行行为。

  2016年实施后,MPA的主要构成为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balance sheet))、流动性、定价行为(pricing behavior)、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外债风险(foreign debt risk)、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重点是资本与杠杆情况,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央行通过上述指标、根据重要性程度差异匹配权重,对银行各方面及整体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周期性调节考核体系。

  1.2MPA考核的分项介绍

  据路透社信息,2016,MPA的评分计算标准继MPA实施后也露出真容,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balance sheet))、流动性、定价行为(pricing behavior)、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外债风险(foreign debt risk)、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各部分总分均为100分,各部分内的指标分摊100分。总体来看,权重较大指标是利率定价(100分)、资本充足率(80分)、信贷执行情况(70分)、广义信贷(60分)等。上述七大类指标分值均为100分,优秀线为90分,达标线为60分,指标评分如有区间,按区间内均匀分布的方式计算具体分值。

  MPA考核评价指标依照机构不同分为三类,即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和普通机构(CFIs)

  1)资本和杠杆情况: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和杠杆情况分为资本充足率指标和杠杆率指标。资本充足率(Capital to Risk Assets Ratio,简称CRAR)和杠杆率是MPA考核的首要指标,其中用以考核银行风险程度的资本充足率占据重要位置,也是最难完成的指标。该资本充足率并是采用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与广义信贷扩张速度直接挂钩,在0容忍评价体系下,如果广义信贷扩张较快,导致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较高。考虑资本充足率占80分,一旦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便很难通过该项评价。

  其中,C*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式为:C*=结构性参数×(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储备资本+资本缓冲要求)。

  2)资产负债情况:大行压力不大,小行需要注意

  逆周期资本缓冲=max{βi×[机构i广义信贷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0}。其中,βi为机构i对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参数,βi=宏观经济热度参数(βi1)×系统重要性参数(βi2)。

  考虑到近些年广义信贷的快速增长,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估和监控,2016年底,央行做实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框架,也是考虑到表外理财的快速扩张可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产生威胁,也是避免银行通过表内外互转来规避考核和监管。2016年M2的目标增速是12%,而2016年一季度资产同比增速国有银行8.3%、上市银行11.8%、股份银行19.2%、城商银行31.7%,可见,部分城商银行面对这一考核压力较大,大部分国有银行可以满足这一指标。而广义信贷=旧口径广义信贷+表外理财=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表外理财-现金和银行存款。小银行在考核压力之下,会根据流动性卖出相关资产,如交易类的债券和货币基金,然后是资管产品,这也会对相关市场造成压力。

  3)流动性:要求相对刚性,LCR是关键

  MPA考核体系的流动性评估分项中,包括流动性覆盖率(40分)、净稳定资金比例(40分)这两个定量指标,及一个定性指标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20分)。指标评估要求相对刚性,没有中间过度空间。流动性覆盖率(LCR)是银行合格的关键指标。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性覆盖率(LCR)=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流出量,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LCR要在2018年底达标,即不低于100%,2016年底和2017年底分别应达到80%和90%。达标即得到满分40分,不达标得0分。银行若想达标要么降低分母减少资金流出供给量、要么增加分子增加资金流入需求,这样将对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压力。

  4)资产质量:允许过渡中间值,压力不大

  资产质量分项分为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要求相对非刚性,允许中间过渡。大行采用绝对值衡量,股份制和区域性银行通过同类比较衡量。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参照银行业管理机构公布的季度数据。

  该考核指标对大行和区域性银行的压力不大,个别城商行、农商行存在一定压力。允许过渡中间值的做法也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达标压力。

  5)定价行为、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影响相对较小

  我国在形式上取消了利率管制措施,通过将利率定价行为引入MPA考核框架,有助于央行通过考核体系引导利率水平,避免信贷市场出现恶性“价格战”。

  1.3  MPA考核的实施细则

  1)MPA的惩罚方式

  A档机构:指七大方面均超过90分,计为优秀。执行最优档激励,如相关业务的优先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市场准入及各类金融债券发行审批、金融创新产品等。

  B档机构:执行正常档激励,指除进入A档、C档以外的机构。

  C档机构:满足条件为:其一,资本与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其他五项“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均为60分。给予适当约束,取消或者暂停MLF一级交易商资格,SLF利率提高,金融市场准入及各类金融债券发行受控等。

  此外,设置差别准备金率,旨在进一步增加准备金利率的实施灵活性。具体为,在法定准备金利率?30%以内,分三类情况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首先,正常情况下使用法定准备金利率?10%,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1.1;对B档机构继续保持法定准备金利率;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0.9。

  其次,增加宏观调控力度时,使用法定准备金利率?20%,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1.2;对B档机构继续保持法定准备金利率;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0.8。

  第三,较极端情况下,使用法定准备金利率?30%,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1.3;对B档机构继续保持法定准备金利率;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0.7。

  2)MPA的实施细则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将依照季度数据进行动态评估。MPA属一季度一评估,旨在通过持续评估队信贷投放进行事前引导,发挥货币信贷部门作用,加强应对金融机构行为的事中监测,发现苗头及时预警,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进行调控。

  MPA主要框架为,MPA由人民银行及其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负责实施与解释,全国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设在人民银行总行,秘书处设在货币政策司,省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设在人民银行省级分支行,秘书处设在货币信贷处。

  全国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由人民银行分支行、省级自律机制、银行等相关人员组成。各省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由人民银行分支行、省级自律机制、银行等相关人员组成。

  根据MPA的评估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N-SIFIs由全国性自律机制秘书处初步测算,全国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进行复核,结果报备人民银行总行。R-SIFIs和CFIs由各省级自律机制初步测算,各省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进行复核,结果报备人民银行总行和各分支行。

  3)MPA的评估流程

  据彭博社透露,MPA的评估流程如下。

  首先,被评估机构需在季后10日内向所在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提交以下材料:(1)宏观审慎评估自评报告;(2)宏观审慎评估表;(3)信贷重点工作项目清单;(4)其他可用作评估参考的材料。以上述材料证明自己成绩。

  其次,为了防止有隐患的被评估机构有作弊行为,各市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在收到自评材料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并报送评估委员会秘书处。审核过程需通过单位负责人签字和单位公章签章确认,保证材料准确真实、评分公平公正,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评估。

  第三,省级自律机制于季后15日内对所有参评机构的定价行为出具意见,报送评估委员会秘书处。评估委员会秘书处对评估材料再次核对,可随机抽取部分参评机构进行现场评估。秘书处根据复核情况,形成宏观审慎评估总体意见,并于季后20日内提交全部评估委员。

  最后,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评估会议,评估委员对评估结果进行讨论、表决。经超过半数委员表决通过形成决议后,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送给各人行省级分行(省中心支行)。各人行省级分行(省中心支行)综合考量评估结果,结合宏观调控需要,对相关机构采取激励约束措施,并予以通报。

  2MPA考核体系的背景与目的: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

  2.1建立MPA的背景:风险深水区、银行混业经营、监管框架滞后的选择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金融风险进入深水期。国外环境来看,美元加息导致全球资本洗牌重构,欧债危机、希腊破产等风险事件,大宗商品、货币、风险资产等金融标的波动性正在加大。国内环境来看,金融深化程度加深带来金融脆弱性增加,债务率、杠杆率持续增加使经济、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愈加敏感。同时,实体经济创造有效资产的能力有限,大量流动性在金融市场进行杠杆配置,货币、资本及地产市场的泡沫隐患也需警惕,宏观环境日趋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为承接宏观经济金融机构的复杂化、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实现经营行为的转变,从单一的表内存贷款向表外、表表外多元化资产负债配置转变,自营投资、资金交易、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跨境结算等经营行为已经将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打通,银行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这意味着银行讲面临多重风险交织叠加的环境,金融监管框架也需要及时调配,匹配现实经济环境,完善自身框架。

  同时,由于监管部门之间还存在体制隔阂和利益博弈,混业监管的框架一直建立不起来,使得银行综合经营只能以影子银行的形式出现,很多银信、银证和银保业务处于监管真空,凸显了监管体系的滞后。

  MPA考核体系的提出是大势所趋,主要缘由来自四点。

  1)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也逐步变化,原有依赖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如存贷款基础利率等已经让位给金融市场,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利率等市场化工具运用的更加频繁,货币政策工具进入重构阶段。

  2)在商业银行表外资产扩张的情况下,以合意贷款为主的信贷政策逐步丧失了约束意义,传统的信贷指标进行扩展是现实需要,这也凸显了建立MPA体系使用全面完备的多指标评估的需要。

  3)出于维护、调控银行间竞争秩序、竞争环境的考率,将银行的利率定价情况纳入MPA考虑之中有助于加强央行监管评估评级工作,还可以提升银行之间的差异化定价能力、约束恶意定价行为,表现出管理框架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4)在流动性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通过MPA框架将防范金融风险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通道相结合,可以实现有效广义货币政策的职能。

  2.2建立MPA的目的:“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巴塞尔协议+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化框架,得以将微观层面资本监管与宏观总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以较好的限制单个金融机构风险向宏观体系的溢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较小的个体风险加总后酿成宏观大危机的“合成谬误”问题。

  现今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全成熟,可参考的风险集聚结构与外溢机理尚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在当前的监管格局下,系统性风险不可谓完全可控,已经发生的钱荒和股灾已经证明了这种基于微观机构进行分类的监管框架存在不足,需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来从全局进行综合化的风险监测与管控。货币政策层面,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央行也需要建立包含多重操作目标的广义货币政策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进行重构。

  2.3建立MPA的影响:监管约束结构性改善,银行自主性增强,宏观风险可控性提高

  首先,从合意贷款的单一指标控制扩展为7个方面14个指标的综合评估,从更多维度客观、全面的监管银行体系,更加注重过程和连续性的管理。此外,在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下,MPA中的不同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银行资源配置的空间在既有的监管约束下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综合配置7大部分的配置比例和约束,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对资产进行区分和配置,比如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相对优势但需要改善资产端配置占比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流动性评分来让渡广义信贷方面的评分。

  其次,管理规则和监管框架的广度扩展和透明度提高,可以改变过去单一合意贷款约束造成的同质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的自主性和差异化

  同时,考虑到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对完备性、全面性、稳定性等,对宏观经济的监控有层次、有重点,有利于宏观经济体系的有效稳定性管理,对于冲击、风险的评估和预警也更加有效,系统性风险也将更加可控。

  3MPA考核近期重要调整

  3.1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是完善监管漏洞

  16年10月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透露,央行拟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同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这意味着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的消息得以落实。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纳入MPA考核体系后有助于发挥风险揭示、审慎衡量风险、全面准确评估风险等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监管扩围也是配合“去杠杆,防风险” 的宏观经济背景,引导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是正常考量。根据国际经验,巴塞尔协议II出台后,出现银行主动规避监管、表内资产转向表外等现象,并未达到有效监管和监管的原有目的,此后在巴塞尔协议III中对上述框架进行完善,银行的表外资产也需要风险控制。由此看来,MPA考核纳入表外理财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由于MPA考核出台以后,并未包括表外业务,较多银行将发展重点转向表外,同时银行择业发展规避监管,将大量表内业务转向表外,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银行表外业务没有真正实现与表内资产的风险隔离。此外,表外规模的扩大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过度证券化,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经济环境造成冲击。由此看来,不论是否出于“去杠杆、防风险”的考量,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都是监管机构的正常考量,不是严管从业的表现,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和健康运转。

  3.2年后MPA考核持续加码

  17年1月消息透露,央行拟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口径,这是MPA考核体系纳入表外理财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17年3月9日,据彭博社报道,央行央行计划取消MPA考核中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容忍度指标,未能达标的银行将得0分,此前在容忍度指标范围内可获48-80分。基本侧面印证了市场对于2017年MPA考核比2016年更严格的判断。根据央行2月初消息,不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需再加100bp。此外,央行副行长易纲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透露,对于表外资产的监管方向,央行会探索将其纳入宏观审慎框架及MPA考核。

  资本充足率被认为是MPA考核中最关键的指标。从国际经验来看,巴塞尔协议I、II、III均对资本充足率进行重点要求,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使用这一指标来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年后MPA考核中,资本充足率取消容忍度指标,对于未达标的银行将得0分。MPA考核此前自2016年推出以来,不可能一步到位,给予被考核机构一定的能动空间,特别是规模较小、风险较高的地方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在MPA考核推出一段时间后,根据现实经济情况调整评价考核体系,明确考核的重点和限制,进一步加强对被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谨防银行等为通过MPA考核进行短期调整,旨在长期引导、规范银行的市场行为。

  一季度考核趋严的消息被认为是年初央行的信号释放,从近期表态及实际措施来看,“去杠杆、防风险”是主旋律,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促进金融为实体的服务能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MPA考核继续扩围加码的可能性较高。

  3.3”市场竞争、优先劣后“是MPA考核激励相容策略的未来

  对于MPA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大的维度来审视。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微观审慎评估体系之上也得以出现,前者更重注功能性监管,后者以机构监管为主。

  宏观审慎的出现源于金融危机时期,微观审慎表现良好的金融体系实际病入膏肓,这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发生变革,将整体经济的宏观评估纳入考量。巴塞尔协议三也在原有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之外又加入了流动性风险的考量。

  MPA考核自2015年出台以来,就旨在结合微观审慎的机构监管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监管,特别是在当前“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条件下,金融监管需要具备全面性和完备性,谨防潜在隐患风险露出,MPA考核的扩围加码是宏观审慎、防范风险等考量的正常之举。

  同时,2016年四季度以来,MPA考核先后表露出将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纳入考量,前者2016年底已做实,其目的并不是从严监管,而是完善监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实现新的有效互动,从MPA考核的内容可以清晰看到,监管当局出台的激励相容考核机制,就是希望机构避免监管投机、放弃监管套利行为,让机构实现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行业自律,推动金融业及各个子行业平稳、健康的发展,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4一行三会密集出台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

  近期密集的监管政策出台与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2016年来市场的变化来分析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4.1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

  回顾2016年以来的经济变化和债市表现,可以发现这和我们的政策息息相关,同时政策的调整也是一脉相承的。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转向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工具调控流动性,精准调控,“小步快走”,去杠杆、防风险,引领资金脱虚向实,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控,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16年1月,对27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2月,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加大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同时,正式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3月,首次设定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目标13%。自2011年起,人民银行正式编制并公布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同时,只下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比,产生预期差,一季度的MPA考核也暴露了一些问题;4月,以美元和SDR汇报外汇储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6月,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8月,加强对泛理财产品的监管,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12月,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平台上线运行。

  4.2监管升级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

  金融行业的投资结构变化,表内非标、表外理财受限。这次MPA考核调整之下,受制于广义信贷的考核要求,广义信贷会被压缩,表内的如同地产公司债等非标产品受到限制,高速发展的表外理财业务可能会调整增速非标通道业务受影响较大。促使银行调整其资产结构。

  金融机构受影响程度不一,大型银行弱于小银行。以银行为例,在MPA新规之下,大银行在各指标下弹性更大,可以进行选择和平衡。同时,大银行对理财产品偏好相对较低,小银行由于投资渠道有限,投资非标等较多。在新政之下,受冲击较大。

  信号作用更大,影响预期,金融机构有序发展。这次的政策调整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对实际的影响,还要关注未来的监管方向。短期来看,很多机构已经提前预警,长期来看,机构对未来监管的加码的预期提前做出准备,从而造成影响。从监管的广度来说,范围由狭义信贷变成广义信贷,表外理财纳入考核;从监管的深度来说,对金融投资的结构和增速都进行了限制。监管层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更加全面和完备,信号作用较大,让行业更加自律。

  4.3监管升级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1)MPA影响流动性从紧

  MPA考核对流动性进行直接评估,分项包括流动性覆盖率(40分)、净稳定资金比例(40分)这两个定量指标,及一个定性指标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20分)。其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LCR要在2018年底达标,即不低于100%,2016年底和2017年底分别应达到80%和90%。达标即得到满分40分,不达标得0分。MPA考核自2016年出台后,已经持续一年多的时间,虽然间隔性的扩围加码纳入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等等,但银行对MPA大考已经有所准备,压力不大,这也符合MPA前期过渡期的总体期望。

  MPA考核的未来会带来不确定性,在“去杠杆、防风险、抑价格、促改革”背景及年后“一行三会”的频繁动作,MPA考核持续加码扩围的可能性较高。未来的持续加码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和资金流动性表现,叠加中美加息影响、货币政策偏紧和通胀等情况,流动性逐步收紧。从银行来看,LCR达标要求直接影响资金流出量,减少资金供给作用至流动性从紧。

  2)利率波动加剧。年后,美联储加息提速,我国也进入隐性加息阶段,政策利率不断上调,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动作频繁,利率波动加剧。利率的变化传导至信贷和社融有一定时间,信贷大概滞后一、两个季度,社融滞后近三、四个季度。预计下半年信贷会有一定的回落,年末社融会有一定的回落。

  3)MPA考核会边际影响广义信贷,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融资,但是考虑到规模有限,以及政策对抵押贷开发贷的限制,银行在信贷结构性上可能会“脱虚向实”,总体来看MPA考核对实体经济影响整体可控。房贷受限可能会对房地产销量有影响,但是考虑到库存去化充分、开发商现金流充裕等因素,2017年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4%-5%的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