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数据。据初步核算,去年中国经济纳入统计盘子的总量已逼近57万亿元(实际总量比统计总量至少还要多出一大块),按可比价格计算(剔除物价涨幅)比上年增长7.7%,超过年初增长目标0.2个百分点。
去年,中国经济依然由“三驾马车”充当拉动主力。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涨价因素实增19.2%,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投资增幅16.3%,民间投资增幅23.1%,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高达63%。按地区分,投资增幅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垫底。按产业分,农业投资增32.5%,工业投资增17.4%,服务业投资增21.0%。以上三组数据表明,国内投资的“性别比”、“产业比”、“地区增幅”三大变化,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日趋贴切,这正是投资结构调整所试图达致却多少未果、如今终于初显调整效果之所在。
全年内需扣除涨价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城镇内需增12.9%,农村内需增14.6%。农村内需增幅连续第4年快于城镇内需增幅,横向印证了其他两组数据的可信度:一是去年农民增收幅度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增收幅度, 二是去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至最近10年间最小(差距绝对量依然极大)。此外,内需增幅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3.8个百分点,也是转型升级实际效果开始释放的关键性评价依据。
全年外贸增长7.6%,其中进口增长7.3%出口增长7.9%,出口增速快于GDP增幅0.2个百分点,在全球贸易继续萎靡不振之去年,这组数据着实令人意外加欣喜。一般贸易比上年增长9.3%,加工贸易增长1%。出口份额中,一般贸易增长10.1%,加工贸易下降0.2%,说明中国出口的诸项结构指标都呈进一步趋好态势,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的又一外化反映。
综合分析投资、内需与外贸数据不难看出,三驾马车的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但失衡程度已明显改善乃不争事实。
在国内外真正内行的市场观察人士看来,去年中国经济最突出的亮点,不是增速快于计划目标,而是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制造业;不是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而是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3.3个百分点。这足以记录并见证去年中国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与实际效度都是空前的。
经济之于民生,撇开增收不言,首推就业与物价。就业全年比计划超了300余万人(全年计划新增900万人),正好与服务业占比首超工业形成互相印证。物价全年涨幅2.6%,比调控计划少涨了0.9个百分点,幸亏粮食与主要农副产品双双实现“十连增”。把饭碗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是最大的政治清醒。
就去年经济运行实际绩效的促成因素,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将其归纳为“中央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必然结果。以去年国内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论及改革因素,当首推中央政府对地方形成倒逼式的三轮审改和两轮行政许可改革。加上前几年审改和“许改”的累积效应,终于在去年释放出一波“管制松一寸、生产长一尺、市场活力放一圈、结构调整快一拍”的综合发展效应。
今年的经济增幅及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计划目标将在开春后的全国两会确定。在影响和左右今年经济走势的各种变量中,对全局影响最大的变量是改革本身。改革力度若比去年更大,改革范围若更广,改革程度若更深,这个变量就是一个“正变量”,相反就是一个“负变量”。
要力保改革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正变量”,力推两件大事最为关键但阻力也最大。一是把全社会绝大多数资源配置权交还和渡让给市场,如是,全社会租寻成本——市场准入与市场交易成本必大幅下降,从而释放更大市场活力,转化为有质量的经济产出。二是推广浙江一些市县经济活动“零审批”做法,全面铺开经济活动行政许可“负面清单”制试点,使市场活力、创造力、内生动力得到竞相迸放。
鲁宁(上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