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财政蛋糕怎么分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从今天上午开始,进入“第一单元”。在接下来的3天半时间里,审查和批准预算报告是人大代表们的一项重要议程。中央政府的预算报告,是近年来“两会”会场内外众所瞩目的焦点。随着预算公开力度逐年加大,人们对财政预算越来越有“话”说。面对数字庞大的中央预算,人们能够从何看起呢?
教育支出增长9.3%
在2013年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4132.45亿元,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2529.91亿元,增长1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
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1%
医疗卫生支出2602.53亿元,增长27.1%。其中包括“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30元,扩大部分服务项目覆盖面”。
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8.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0.81亿元,增长13.9%。住房保障支出2229.91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5.3%,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4.3%。节能环保支出2101.27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8.8%,比上年执行数增长5.1%。
读懂预算——
看看有多少财富留给创造者
按照近年的惯例,“两会”之后,经过审议的预算内容会向公众公开,那么,对于关注中央预算的老百姓来说,看预算有哪些门道呢?多年研究财政问题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推荐了以下几个“看点”——
首先要看的,是预算收支占GDP的比重。这个大数字可以反映出在整个社会财富中,政府拿走了多少。现在的比例通常都超过20%,其实这个比例过高并不是一个好事情,意味着政府拿走的多了,居民拿到的少了;留给企业的、企业留给员工的……也就是说,留给财富创造者的,可能是不够的。
第二,就是要看一些细化的项目,比如民生的支出。这个大家可以看看,这一部分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增加了?比如医疗、住房等。然后,就是一些“三农”的数字,还有文化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增幅。另外一个,可以看一看教育经费的支出有没有占到GDP的4%,去年是达到了。
第三,可以看看新的一年,财政上的一些调控措施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比如最近很热门的对二手房买卖收20%的征税,如果预算里把这个收入算进去,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增长。
我分析,按照现在二手房转让的缴税情况,如果把这20%的税收加上去的话,多出来的数额和现在的税收基本上是等额的,也就相当于税收负担增加了一倍。这种直接对老百姓产生切身影响的财政收支的变动,大家可关注一下。
十年公开——
透明度逐步提高,立法仍滞后
今年卸任人大代表的叶青,在十年的“参会”经历中,一直关注预算问题。在他看来,这十年,中国的预算公开从起步到推广,完成了30%的工作。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中国的预算公开,最早是从2003年1月在广东省两会上提出来的,当时广东把省里面的部门预算都给代表、委员们看了,这可以说是国内预算公开的一个起点;随后过渡到了中央机关的预算公开、再到“三公”经费的公开;在中央进行公开之后,又推到了各省,比如山东、湖北;这之后,逐渐过渡到各个市,比如广州、武汉等。这十年回顾起来,从起步到推广,我觉得完成了30%的工作。
接下来,我希望预算公开还是要有一些统计的规则。目前的(公开)情况,是地方管地方的,财政部只管国务院的。现在我们寄希望于新的《预算法》,能够把预算公开这一条规定规范一点儿,比如要求各地都要在一定的时间进行公布。
吴君亮(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深圳君亮投资公司CEO):
这些年,中央政府一直在强调和推动预算公开,和2008年之前相比,现在的预算确实是公开了很多。从去年来看,土地收入、国有资本的支出等预算外资金都有公布,也在作为一个整体慢慢纳入到预算中来,有进步。
另一方面,中央部门的预算公开、透明度也逐步在提高。但是,距离达到让民众能够理解预算的程度,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而且在预算的制定过程中,包括人大代表在内,民众的参与非常不充分,这个也跟我们相关法规的滞后有关,比如我们的《预算法》修了十多年了,还没有完成。
希望公开到“目”,细化每一个庞大的数字
近十年来,预算报告中的数字几乎从来没有因为人大代表的审议意见而作出过修改。一来面对数以亿计的庞大收支,从人大代表到普通民众,都有难以衡量评价之感;二来在预算审议的“技术”安排上,留给代表们的时间也不太够。
吴君亮:任何一个庞大的数字,都是由一大堆小数字构成的。代表们如果想弄清楚这些大数字,可以要求财政部编制预算的相关单位提供更多的细节,解释这些庞大的数字是哪里来的,怎么构成的。简单给一个庞大的“结果”数字,你肯定很难说出它的是非好坏,但如果了解到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如何构成的,判断就比较容易了。
叶青:现在,中央的预算大部分是公开到“款”,最多到“项”,“目”是没有的,所以数字都比较庞大,大家只能看到一些粗线条的数字,看不出问题,看不出问题,也就提不出修改意见。从大体上来看,只能看到收入肯定等于支出,每个项目加起来肯定等于总数,其他的就很难看出来了。预算内容不够细,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广州,公布到了“目”,比如当地教育局的部门预算已经可以看到哪个中学拨了多少钱,哪个小学拨了多少钱,到了这个程度,预算就能看(懂)了。
(记者:中央预算具体到“目”的话,会太庞杂吗?)人大代表里有的可能对教育感兴趣,有的则对科技感兴趣,我觉得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发到每个代表的房间,可以在网上提供更多的细节:比如教育部给一百多所211大学拨款,每个大学给了多少钱,给每个省拨了多少教育的补助——这些都是可以公开出来的,但是目前来说都看不到。
预算草案应提前“曝光”
叶青:预算报告一般会修改11到12处,其中包括标点符号的错误,但是一般不会涉及钱的问题。在我记忆当中,真正能够讨论预算报告的大概只有半天的时间;所以大家都是简单谈一下,提不出修改意见。但是对分配不公等问题的意见还是比较大的。
预算报告在两会之前进行小范围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现在除了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在两会之前讨论预算报告之外,是不是还应该组织一部分人大代表来讨论呢?在两会之前,由一些懂经济、懂财政专业的人来讨论,这样才会有效果。
吴君亮:政府工作报告相对预算报告来说,修改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预算数据的修改是非常确实的,动起来,不管是增加或者减少,程序要复杂很多,修改的机会就少很多。而且,我们观察到,每年在预算审议的“技术”安排上也不具备这种条件,预算的审议时间不充分。
预算报告真正要让人大代表讨论审议,应该提前发给人大代表,甚至是提前两三个月发给他们;还要向社会公布,可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公布给大众,让大家有机会充分了解这件事。这样,才能显示出政府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