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 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宏观政策:重在建立公平市场制度

  《21世纪》:从央行最近的政策动向来看,对于信贷的控制开始放松,并且重点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这样的政策是否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冯兴元: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链断裂问题,面向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比此前更具灵活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大的调整。根据最新的信息,人民银行已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鉴于小企业融资的主力银行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本次调增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不过,到底新增额度在何种程度上向中小企业倾斜,仍然是个问题,银行一向都有挑选信用较好、实力较强的较大型、较优质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并发放较大额度贷款的偏好,因为一笔贷款的额度越大,分摊在每一元贷款上的管理成本就越小。

  魏加宁:通过放松银根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可能惠及不到中小企业,而且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依靠放松货币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是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的。即使放松货币,中小企业融资照样有困难;即使稳定了汇率,现在美国经济往下走,外部需求减少,对企业的帮助也不大。

  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以数量控制为主,而不是利用价格机制,这似乎是为了维持低利率,不给企业增加成本。但是企业贷款不是成本高低的问题,而是根本拿不到钱,不得已转到地下金融去借高利贷。我主张用价格型的宏观调控方法替代数量型控制,用调高利率的办法取代贷款总量控制。这样,中小企业不至于贷高利贷,融资成本会降下来。

  汤敏:宏观调控在下半年要做一些微调,看来已经势在必行。如果货币政策有所放宽的话,一定要真正惠及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信贷规模总量上的增加,并不能够保证增加的额度会落到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身上。去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完全让银行自主决定的话,很难保证这些钱会到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那里。因此,宏观调控就有必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要有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得到合理的贷款总额,加大市场对有效率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融资贷款力度。

  当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

  《21世纪》:鉴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是否可以在财税政策方面对它们进行支持?

  魏加宁: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一共有四种组合。现在是紧得过头了,出现增长速度过快下滑的问题,还可能导致内需不足,所以“双紧”是不可行的。“双松”肯定也不行,过去有这方面的教训。1980年代的“双松”最后导致了高通胀。“松货币、紧财政”显然也是不行的,货币政策松的话,通货膨胀会很高,现在财政收入那么高,想紧可能紧不住。

  理想的组合应该是“紧货币,松财政”,我们现在应当采用里根时期克服滞胀的办法。财政政策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往担保公司里注资等等。税收方面总的方向是减税,一是增值税转型,二就是取消利息税,三是下调企业所得税,这些都是现在可以讨论的事情。

  冯兴元:为什么现在投资会这么高?可能是跟财政支出没压下来有关,现在的财政政策其实是很宽松的,一方面存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财政却在大手大脚花钱。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控制财政支出。

  现在很多学者提出减税是个好办法,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但这实际上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违背的,它给了那些本来就没有竞争力、全靠出口退税的企业负面的激励。当然,总体上减税是必要的,因为我国政府的支出规模目前已经非常大。减税最好与紧缩财政支出相结合。否则财政部门会借入大量债务来维持计划中的支出规模。

  汤敏:我们应该考虑制定一部《中小企业法》,来明确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级政府的责任,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责任,规范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基金管理体系。同时,各地应制定《中小企业法实施细则》,建立与调整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一般不及大企业的一半,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远小于这一水平。而且,对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此外,还应该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当然,财政政策要本着公平的原则,对所有中小企业一视同仁,这样才有利于公平的市场秩序的建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