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议国家信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 09:05 金融时报
在政策性银行时代,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服务,推助国家产业政策落地,这些都是国开行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一旦转变为商业银行,这些职能是否会发生完全或一定程度的转变?国开行原有的政策性银行本色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 关于国开行改革,这是另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则性问题。 国开行若转型为商业银行,还有许多重要的细节问题尚待明确。如股本来源和股权结构如何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企业性值得还是金融机构?是否以上市为目标?业务拓展是全面开花还是有所侧重?未来是否能吸纳个人存款? 在改革的疾风骤雨来临之前,上述问题将不会得到明确且完全的解答。 争议国家信用 国开行改革涉及的另一根本性问题是——商业化转型后,原本享有的国家信用能否存续? 与一般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所不同的是,国开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在债券市场发债。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中仅次于财政部和央行的第三大发债主体,国开行转型后是否能依旧享用准国家信用,关系着其能否在债券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资金。 按照银监会现行规定,长期信用评级为AAA到AA-的商业银行,其发行金融债的风险权重为20%,评级为A+到A-的,其风险权重计为50%,BBB+到BBB-的则计为100%。国开行因享有国家信用支持,其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被计为零。由于购买主权级债券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会发生占用,国开行债券受到市场欢迎。 然而,受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影响,投资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变化,其投资行为更加谨慎。2007年1月,由于受商业化转型传闻的影响,国开行第一期金融债遭遇市场冷落,最终发行利率高达3.5%,高于市场预期40多个基点;2008年1月,国开行发行的两只金融债券均因认购不足而延期发行。而最近发行的200亿元5年期浮动利率金融债,由于投资者心态谨慎,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其利率为一年定存利率再加75个基点,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国家信用存续与否已经影响到国开行的筹资成本。全面商业化改革后,国开行金融债是否还能够享有准政府信用?学术界及业界对此存有较大争议。 部分专家认为,以政府债信支持下的市场化发债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等为代表的各国从事战略性中长期业务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仅靠金融机构的自身债信持续实现中长期业务的先例。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确定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开行的改革不应影响其金融债信用的连续性。 而另外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可以兼顾原有的国家战略目标与自身的商业业绩目标,而且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形象和经营业绩来发债。 由于涉及到金融市场稳定,多数专家同意,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论其国家信用是否能延续,都应保持国开行金融债信用的连续性。 十年磨一剑 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开行得以设立。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