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球经济滑向滞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3日 12:0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全球经济滑向滞胀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50个国家及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这涵盖全球42%的人口,总数达30亿人。要知道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一年之间,这是一个让全球惊讶的现象。

  这似乎在宣告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代的结束。尽管这只是由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由于危机爆发,美国大幅降息,美元走弱,进一步推高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

  上述两项关键性价格的暴涨,由此引发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和通胀率迅速攀升。当然,通胀率攀升也包括美国在内。“美国次贷危机宣告了美国分享全球化红利的终结。”一位资深的金融市场人士评论说。

  “全球化红利”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美国这个低储蓄率的国家,过度消费者进口自中国等地的全球廉价商品,廉价商品推低了美国通胀率;中国等净出口国又转手将大量贸易盈余资金投放到美国国债市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美国生产投资输送廉价的资金。

  前些年外部资金的大量涌入,以及住房按揭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造就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成就了一个个美国家庭的房产梦想。但物极必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量资金涌向商品市场,而不像以前一样青睐美国国债,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其结果是美国能获取的廉价资金出现了短缺,美国进口原油也不再如以前廉价。

  当然,中国等提供廉价资金和廉价商品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本身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向重工业化迈进。这就需要大量原材料和石油,这也是中国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高涨的一个原因。这种价格高涨使中国高速增长的制造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而且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

  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告别全球化红利时代,接下来的全球经济都将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的滞胀局面。

  美国经济增速从去年的2.7%下滑到2008年一季度的0.9%;欧元区经济一季度增长速度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而亚洲地区,一季度经济增长回落高达1.4个百分点。中国在去年三季GDP增长高达12.2%(调整后),今年一季度已回落到10.6%(见图2)——经济放缓已弥漫了整个世界,所有主要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和各大经济板块的增长速度做出大幅下调的预测。

  因此,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恶化,并且可能不是一个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

    未被重视的中国经济增长下滑风险

  通胀高企已经显现。国际石油价格飙升、铁矿石价格疯狂涨价,这自然加大中国进口支付。期间,尽管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原材料等商品的进口成本,但不能阻挡由于贸易顺差增长率下滑带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6%。这一数据是采用生产法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但如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四部门支出法来核算中国GDP增长率,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官方数据可能被高估。

  其中的原因在于贸易顺差对中国GDP增长率的贡献放缓。2008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而去年同期是增长47.7%,这意味着在其他三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不变的情况下,2007年2.7个百分点的贸易顺差贡献率将不复存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对本刊称,“贸易顺差的因素显然对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不再有任何贡献,因此由于贸易顺差负增长的影响,应该从11.4%的GDP增长率中扣除2.7个百分点,结果变为8.7%。”

  此外,由于一季度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下降,GDP增长率也将降低1.1个百分点,消费的情况与去年全年持平。由此,按照支出法粗略估算的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7.6%(见本期文章《当前需要采取刺激内需的政策》)。

  任若恩教授的分析提醒我们,目前对中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可能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甚至需要政府部门改变立场,改变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方向和手段。任教授担心,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未来甚至可能会像1998年陷入保经济增长的困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