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TCL扭亏 国际化实践“鹰的重生”(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05:27 华夏时报

  第二个,对于当地的社会环境、法律和法规要了解。我们当时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对于很多欧洲的潜规则不了解,比如裁员的补偿问题,你如果不给他们额外补偿,就会由工会进行谈判,时间就会拉得很长,代价会比直接给员工补偿代价更大,因此只有按照欧洲市场的“惯例”,加码赔付员工才能迅速解决问题。

  其实,TCL的重组计划我从2005年就已经提出,但是到2006年要正式实施,过去8个月间,一个人都没有裁成,这就是对当地潜规则不了解造成的。

  再一个,企业走向海外,要做好人员的筹备,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能推动国际化的团队,对于企业去实现国际化,影响会很大。如果企业是从做业务开始,由小做大,团队的配置不会对企业造成大的影响,因为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积累经验,但通过并购这种方式,企业规模和业务量迅速放大,没有成熟的有经验的团队,你的风险也会迅速放大。

  水皮:在TCL进行国际化之前,有没有相关的具备国际并购经验的人员?你们是如何解决人员问题的?

  李东生:这其实是一个“先有舞台,还是先有演员的问题”。在我们国际化之初,如果没有舞台,是很难吸引到人才的,别人没有见到你的国际化是什么样子,不可能会过来跟你做。一方面,我们是进行内部培养,另外,就是到外面招揽人才。其实,从1999年TCL开始国际化,到2005年实施并购计划,我们在国际化方面还是有相当的人才储备和经验的。

   但在并购汤姆逊方面,还是犯了乐观的毛病,当时看到了风险,但是对于如何规避风险,我们有些过于理想化。

  “政府要替企业出海护航”

  水皮: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自我做足准备的同时,对于政府有什么样的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感触?

  李东生:政府应利用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十六大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这个导向是对的,但缺乏具体措施来支持,到2006年底才陆陆续续有一些措施出来。我们希望政府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够。我们当时在并购汤姆逊的时候,交易成本1亿欧元,政府的支持只有1/10。另外,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有长远的规划。

  我们的国际化观念要改变,并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就是国际化,而是在当地建厂,打品牌才是国际化,但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它们的金融机构迅速提供资金支持,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得不到中资金融企业的支持,很多金融机构的网点不够,国家也没有很多的金融政策支持。我认为,政府应该设立一些专项贷款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化。

  第三个,国家对外的经济谈判中,要更加强硬和有力。现在只有国外的企业来中国要求我们开放各类行业,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就没有人管,当时的使馆和商务部资源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去支持企业的发展。

  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企业打开当地市场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持。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在其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在制定政策、贸易谈判、金融信贷和兼并收购中给出很多倾斜。而且通过全球化,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中抗风险能力更强。另外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政府也有比较强的干预能力,我希望,在一些需要我们政府出面的时候,政府能够积极地站出来,为企业撑腰。

  (本报记者 尹锋整理)

[上一页] [1] [2] [3]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