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生:部门职能转变是前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2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世玲 新医改方案亮相、政府机构改革的预期都聚焦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在这样背景下,卫生大部建制讨论也日趋热烈。 “九龙治水”是公众对目前我国“政出多门”问题的典型表述,而卫生领域也不例外,在有关新医改方案酝酿的纷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成员由最初14个部委组成,到后增加到16个。由于多方角力,新医改方案最终成稿前后经历了15个月。 构建大卫生成为新医改方案讨论中一个重要话题。“大卫生”怎样设立,哪些相关部门将有可能合并——各方拿出了不同的方案。 行政管理学者们指出,“大卫生”能否成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一个看点,前提是现有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即政事分开。 新医改“引出”“大卫生”? 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缺乏问责是中国上一轮医改进展不尽理想、新医改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症结之一。 起始于1996年的“城镇职工医保”,标志着中国医改拉开了序幕——“福利制”转向“医保制”。同时,确立了“三改并举”的医改思路,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套措施,“三项改革”至今没有一项内容真正改革到位。 医疗机构改革涉及的一个前提是,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即明确区域医疗机构布局和数量。但我国医疗机构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卫生部部属医院、省属医院、军队医院、大学研究机构医院、企业医院等同时并存,相关利益难以协调——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管辖的医院“规划掉”。因此,区域卫生规划至今仍是空白。 而部门职能交叉、利益保护也纠缠在新医改制方案定中。 2007年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试点的城镇居民医保,都属于“医保”范畴,却分属两个管理部门。两套“人马”,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造成了制度分割。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石光曾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急待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相关各部门缺乏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因而,各部门出台的改革政策难以协调或相容。 因此,当大部制成为破解政府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主题词时,也成为众望所托的新医改突破口。 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长巴德年为代表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发言,提出了一个惹眼的议题——“设置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这9名政协委员多数来自业界俗称的“卫生口”,即药物、医疗领域专家或部门官员。 巴德年给出的理由是,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今不如昔。我国政府部门中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酿成推诿扯皮、失误和腐败。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