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重考验:2008货币从紧之惑(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3日 00:23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元春:会有这样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资金利用效率的降低,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即便商业银行在信贷控制的情况下会选择优质项目进行投资,但总体收益仍会下降。不过,我觉得这个影响不会很大。在这一轮经济繁荣的过程中,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太快了,这方面带来的利润降低对它的影响不是实质性的。而且,金融创新之后,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强,这也给银行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通缩有多远?

  《21世纪》: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2008年下半年,中国可能会出现电能过剩的问题,考虑到中国煤电油运联动的局面,中国经济又面临着通缩的威胁。那么在出口可能减缓的情况下,通所得威胁有多大?

  刘元春: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太多依据。就电能过剩来看,根据测算,2002年,中国电能会过剩10%到20%,但是到了2003年、2004年却出现了电能短缺20%的情况,这说明,加速工业化和加速结构调整时期,简单预测某一个部门的供需很困难。

  另外,考虑到现在能源成本,即便出现电能过剩,电价也不会下调。而且,如果出现电能过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有可能会自然淘汰一批产能。中国某个部门出现产能过剩,或者出现产能不足都是正常的,都是市场经济正常波动的反应。不应简单地把这些东西放大。

  总体而言,在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上行区间和加速发展时期,近期通货紧缩的威胁基本是没有的。

  祝宝良:通缩在中国目前来说,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在中国,价格上涨的压力非常大,一些重要的初级产品价格仍受到控制。价格体系扭曲实际上隐含着较大隐形通货膨胀压力。当前,随着我国不断改善民生,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消费需求的作用开始提高,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产能过剩问题并不严重。

  财政政策需着眼中期

  《21世纪》:对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以及效果,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就这一轮通货膨胀来看,货币政策并不是有效的应对手段,您怎么看?

  孙明春:从理论上讲,加息等货币手段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总需求,来减轻求大于供所导致的价格上涨的压力。而去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价格上,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需求过旺,而是因为出现了暂时性的供给短缺。由于加息并不能增加食品供应,它对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意义不大。

  刘元春:首先,就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说中国经济整体过热还过于大胆,从潜在GDP,投资收益率等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健康的态势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很多民生问题不应该宏观化,解决民生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宏观经济政策,期望通过货币手段来解决当下CPI上涨的压力,可能是有问题的。任何的物价上涨肯定是货币现象,这一判断没有问题,但并不是任何物价上涨都是货币发行所导致的。中国的流动性是由于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所导致的,或者说大规模外汇储备所导致的,因此,这几年来的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带来很高的CPI。那么去年以来的CPI上涨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结构性变化,相对价格的调整,以及国际联动因素所推动的。

  的确,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出现了贬值。但是货币贬值有很多表现形式,可能是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可能是货币发行量过大。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结构性成本推动导致的暂时性价格变化,或者价格扭曲的释放,这些很可能跟货币没有关系。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名义是从紧的,但实际上是宽松的,因为根据我们的调查,这几年的货币条件指数(货币条件指数是综合了实际货币供给、真实利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加权平均指标)一直是在下降。

  祝宝良:从通货膨胀的特征看,的确是这样的。这轮价格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而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会非常小。

  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工资推动型的,这时就要控制工资增速;另一个是利润推动型的,企业为了垄断利润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典型的如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都是少数国家和少数企业垄断的结果。

  对于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的副食品价格上涨,我们的政策就是对农业进行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实际上,从目前的情况看,哪些产品的生产得到补贴,哪些产品的价格就稳定,补贴粮食生产粮食价格就相对稳定,但是蔬菜和牲畜生产没有补贴,价格就上涨得比较高。这要靠财政政策来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必须从体制、财政政策上来解决,货币政策作用不大。

  我国2008年的财政政策很明确,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就是财政政策要发挥作用。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要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这些都是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

  《21世纪》: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实行“双紧”的政策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各方面的宏观经济数据仍然显示经济热度很高,似乎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了一些。而且,次按危机之后,美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缩小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施为空间,比如加息的空间受到挤压。在货币政策作用受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元春:首先,繁荣时期的财政必须从中期来考虑,中国目前情况不排除财政政策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并不是说繁荣时期就要进行财政的紧缩。

  其次,财政政策有所作为时,应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从商业周期的基础建设投资转向民生投资,对于中长期的基础性民生产业,比如说教育和医疗要进行大幅度投入,并且这个投入不必按照GDP增长幅度来投入,而是应该大幅度的投入。

  第三,我们认为,目前再分配机制加大了中国的不公平问题,所以这方面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四,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结构性调整的核心,在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控的前提下,财政政策应当在加速结构性调整上有更大的作为。

  祝宝良:我国2008年的财政政策很明确,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就是财政政策要发挥作用。面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要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这些都是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还可以发国债,这些在今年已经很明确了。

  孙明春: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财政政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支出政策,一是收入政策,收入主要是税收。就财政体制来讲,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税收这部分比较薄弱,缺乏税收杠杆,税种较少,一些税种需要引入,比如物业税、燃油税等。

  在财政支出方面,已经有较多作为,现在来讲,要做好准备增加支出,尤其是补贴中低收入阶层,比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等。

[上一页] [1] [2] [3] [4]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