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重考验:2008货币从紧之惑(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3日 00:23 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食品供应,一些商品的价格还会上涨,但是到第三季度,很多商品的价格就会回落。另外,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会显露出来。

  祝宝良: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可能过多的人夸大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速减慢对中国的影响。

  一是美国经济会不会衰退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我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美国正在实施刺激措施力度很大,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双扩张会提振美国经济,应该说美国经济没有那么的悲观。国际货币组织的最新预测也认为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在1.5%左右,基本不会衰退。只要美国消费还会有一定的增长,对中国的出口影响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下滑对欧洲和日本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对欧洲、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买了美国次贷产品相关机构损失较大,对其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不会出现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本国企业的现象。所以次按对日欧的影响不会像美国那么大,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就更小了。

  第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脱节的问题。我认为这种脱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比如从今年1月份的数据来看,美国经济持续下滑,但是中国的出口并未受影响,甚至还加快了,中国对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数据都比较高。

  雪灾对物价肯定有影响,农产品供应减少了,而且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对蔬菜至少影响三四个月,对大牲畜影响八九个月。但是对经济增长只是短期的,主要在第一季度,对长期经济增长反而因灾后加快重建有正面作用。我对今年的GDP增长速度仍比较乐观,应该在10.5%左右。但物价上涨压力比去年预计要高,局面消费价格指数可能要突破5.5%。

  加息是次优选择

  《21世纪》:那么,在您对目前宏观形式判断的基础上,您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做出调整?

  刘元春: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位,关键在于对今后内外不平衡局面的把握。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很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内部CPI、PPI和信贷增长幅度超出预期;另一方面又面临整个世界经济放缓的情况,好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中国整体经济过热有降温的作用。这种局面是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的方向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应当有所调整,尤其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比如汇率,2008年开始,中国可能会进入一个加速升值的阶段。

  祝宝良:我觉得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去年年底我们对今年的GDP预测值为10.8%,现在我们把今年的预期调整到10.5%,实际上是考虑到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双防”的提法没有必要发生变化。

  孙明春:就货币政策来讲,不应该因为一月份的宏观数据高企就进一步收紧,但也不应放松,如果放松就有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前紧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防止在今年的政府换届年出现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如果央行放弃当前的信贷紧缩,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大幅度反弹的话,那么一旦国外需求在今后一到两年里明显减弱,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会更加严重,这对不平衡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信贷紧缩的政策需要坚持。如果到下半年出现经济偏冷的迹象,央行届时可以放松信贷紧缩,而不必再担心过度投资会再现,因为届时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会因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得更为理性。

  《21世纪》:1月份的高达7.1%的CPI数据,使一些人认为加息不可避免。但是在美联储及其他国家不断降息的背景下,中国逆势加息的可能性有多大?

  孙明春:我们认为这半年内不会加息,即便是加息的话,也是短期借款利息。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短缺,而不是需求过旺,因此加息对于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其实作用不大。

  鉴于美国经济已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中国经济在出口增速下降的带动下很可能会进一步放缓,而且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可能会相当明显,因此很难讲目前我们应该担心经济过热还是过冷,过度加息有可能导致国内企业受到外需减弱和利率成本上升的双重打击。

  随着美联储的大幅度减息,中美间的利差已出现倒挂,如人民币利率进一步上调,势必增大套利资金流入的动机,这反过来会给货币政策增加更多的压力。

  祝宝良:从1月份数据可见物价上涨加快了,PPI、CPI都在涨。这主要来自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美国经济下滑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原因在于,美国大幅度降息以后,美元贬值可能会加快,以美元计价的一些产品价格都会上涨,现在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了40%多。造成物价上涨的国内因素,一是雪灾造成粮食、蔬菜、肉类价格上涨;二是工资上涨的幅度加快,成本上涨的压力较大;三是资源型产品价格面临上调的压力;四是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提前消费、提前投资、增加工资要求等现象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演变成需求拉动型。因此,货币政策从紧是必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