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04:48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相关阅读】

  专题: 

  莎普爱思遭质疑 官方回应了!

  最新进展:

  莎普爱思广告被指误导消费者 涉事滴眼液毛利率达94%

  莎普爱思滴眼液广告被指虚假宣传 7年间发352条广告

  莎普爱思称产品效果安全有效 专家呼吁重新临床试验

       莎普爱思质疑者崔红平医生:我对每一个字负法律责任

       食药监总局:莎普爱思广告不得超出说明书适应症

       浙江食药监将总局通知转发给莎普爱思:立即开展自查

       莎普爱思收交易所问询函 要求解释六大事项

  各方评论:

  没药物被证明能治愈白内障 专家称莎普爱思打擦边球

      人民日报:莎普爱思事件 让行贿者代价惨重

  面对“神药”广告不能“假装闭眼”(七彩絮语)

  汪灵犀

  用“洗脑”广告把自己吹上天的“神药”,近来引来争议、跌下神坛。

  日前,一篇科普文章《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掀起了舆论风暴。“治白内障,要选对药,选好药,选莎普爱思”,这则在电视上频频出现的广告,让许多老年人相信,只靠滴眼药水就能预防和治疗白内障。然而,医学界的共识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术。莎普爱思的广告,很容易误导老年人,使其延误治疗,甚至导致失明。

  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来形容准确用药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为过。可身处“疯狂广告”的“轰炸区”,老百姓想保持一双“慧眼”却越来越难。为了达到卖药的目的,使用虚假、夸大或误导的广告词,把自己吹上天,莎普爱思不是独一家。据报道,2016年有16家药企广告费破亿,广告费占营收至少1/10,远远超出研发投入。

  销量可以“吹”出来,药效却“吹”不出来。在如此重要的领域不能保持诚信,这些药企是从哪里来的胆量?

  一是人们“一吹就信”。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是人性的弱点,外加“就医难”的大环境,“能吃药治好就不开刀,能去药店解决就不上医院”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医药广告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怕麻烦心理,请来名人、专家背书,推销自己的产品。有媒体形容,这是医药行业“传承百年的营销套路”。这些广告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加剧消费者的焦虑,制造不安全感。这样一来,目标人群自然容易上钩。

  二是监管“假装闭眼”。一盒药背后的利益关系之复杂,远超业外人士想象。近些年,从中小型药企到惠氏、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制药巨头相继爆出行贿丑闻,说明在利益集团的围猎、糖衣炮弹的围攻下,卫生、药监等政府部门和医师、药师队伍中总有经不住诱惑、应声倒下之人。对此,国家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扎紧制度的笼子,让行贿受贿者付出惨重代价,才会让人心有戚戚焉。

  三是商家“钱如潮涌”。这种近乎洗脑式的宣传带来的效益十分可观。2011年至2016年,通过广告轰炸,莎普爱思的营收从4.09亿元增加至9.79亿元,净利润从0.68亿元增加至2.76亿元。疯狂广告,简单粗暴又有效,企业管理者为之“心动”,起而效仿。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大环境越来越不堪。

  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想要让虚假医药广告彻底消失,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方面,公众健康知识和科学素养亟待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医药广告监管需要建立可持续的机制。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的媒体曝光和舆论风暴,对各方来说都是经验教训,都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