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应高度重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5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名为《全球视角下的中国金融机构间金融冲击传递》的工作论文。

  文中称,2015年6月之后,股市救市政策乏力再次印证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系统内的关联结构才是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关联结构的识别,重点在于了解金融机构间的联动性,尤其是这种联动性在危机期间的突然加强。金融机构间联动性的加强,通常使得爆发于极少数金融机构的财务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

  因此,识别金融机构间联动性或金融机构间金融冲击的传递结构,对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建立有效金融监管、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均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基于网络分析法,在考虑了美国、英国、德国及日本四个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部门的影响后,对2008-2015年间中国上市金融机构间金融冲击传递结构进行了识别,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如下五点:

  一是尽管中国的银行机构仍然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已显示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近年来各方面对中国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问题的关注。

  测算结果显示,证券行业的金融机构受到信托、保险、银行业的平均影响程度分别约为4.5%、11%和38%;保险行业的金融机构受到信托、证券、银行业的平均影响程度分别约为3%、23%和52%;而银行机构受到信托、证券、保险业的平均影响程度分别约为2.5%、17%和11%。银行机构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平均影响程度超过30%。 

  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而非通常认为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冲击传递网络中扮演着更为显著的角色;保险公司与一般商业银行的表现类似,保险公司的特质性表现不明显。

  三是金融机构在金融冲击传递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四是中国金融部门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金融部门,尤其是对日本金融部门,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影响力。论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银行部门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金融部门的影响分别为4%、11%、19.7%和9.2%,而非银行部门对这四个主要金融部门的影响分别为1.8%、5.2%、11.9%和4.8%。中国金融体系对这四个主要国际金融部门均表现出了正的净影响。 

  五是金融机构在金融冲击传递网络中受到其它机构(部门)的影响程度主要由宏观经济因素(尤其是货币相关因素)决定。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上述论文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识别策略,进一步认识金融市场政策干预的外溢效应和国际协作的必要性,并高度重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责任编辑:胡青山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