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变相加息,国债期货暴跌!货币政策拐点已现?

  来源:新财富杂志

  1月24日下午,央行宣布开展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3.1%,较上次操作提高10BP。这是MLF操作历史上首次上调利率,也是政策利率近六年来首次上调,其意义等同于加息。

  MLF利率首次上调

  1月24日下午,央行官方微博发布,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人民银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

  此次上调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上调利率。

  MLF是什么意思?

  MLF(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即中期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简而言之,MLF是指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让他贷款给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MLF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非常规货币工具,属中国人民银行首创之物。

  从MLF操作利率的历史调整情况来看,2016年1月19日,央行将3个月和1年期利率下调至2.75%、3.25%,1月21日将6个月期下调至3%,2月19日再次将6个月和1年期分别下调至2.85%、3%。此后,利率保持不变,直至2017年1月24日。

  这也等同于自2011年7月以来央行首次“加息”。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上调5次,每次上调25个基点。2010年10月20日、2010年12月26日、2011年2月9日、2011年4月6日、2011年7月7日分别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2.50%、2.75%、3.00%、3.25%、3.50%。此后,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准利率进入下行通道,直至2016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降息。

  央行突然出手“加息”,国债期货暴跌!

  我们是3点以后知道消息的,但机构消息更灵通。所以,国债期货尾盘出现了大跳水。

  今天股市也比较淡静,创业板下跌超过1.3%,中小板和深成指都是绿的,只有上证综指勉强飘红。

  加息,对于债市、股市、楼市当然都是利空。不过相比之下,债市比股市敏感,股市比楼市敏感。

  1月份是传统的货币放水期,预计商业银行全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超过2.6万亿,超过去年的天量。而央行也加大了放水量,以对冲外汇占款减少、交税和春节前体现因素。

  此前市场普遍猜测,央行会在春节后收紧货币,但没有想到“加息”提前到来了。估计央行也是想对冲即将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不给市场造成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印象。此外,MLF利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压缩金融杠杆。

  券商点评: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 货币政策迎来拐点

  中信证券:利率上调有四大原因

  第一,经济复苏迎暖春,为政策上调提供条件;

  第二,短期利率保持高位,政策利率顺势上升;

  第三,去杠杆和控制地产泡沫有必要引导利率适当上行;

  第四,美联储鹰派依旧,中美利差面临挑战。

  邓海清:迟来的货币市场加息 货币政策拐点明确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迟来的货币市场“加息”,货币政策拐点明确,新一轮“债熊”开启。

  邓海清说,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到收紧周期,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始于2016年8月末,央行开始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 性,但是央行没有明确提高任何一个政策利率(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体现为在货币市场隐性加息。

  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此次央行MLF利率上调与之前的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中枢一脉相承,绝不能看做是孤立事件,其根源在于2015年8月之后,央行将货币 市场利率维持在了过低的水平,导致了房地产和债券市场过度加杠杆,央行需要在适当的实际修复货币市场利率,一方面要提高中枢水平,另一方面要放大波动性, 此次提高MLF利率是对货币政策操作转向的确认。

  对于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邓海清表示,央行大概率会上调,符合“货币市场隐性加息→MLF利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的路径,即逐渐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长期的压力。

  中金固收:实际是一种“定向+定期”的降准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这次MLF利率的提升并不是针对美国加息和人民币汇率,而可能与PPI上涨引发货币当局对通胀压力的担心以及年底年初信贷投放过快,货币当局希望释放一些收紧信号来对信贷增速和金融杠杆进行调控有关。

  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预期 6.7%,前值 6.7%,全年实现增长6.7%。去年12月PPI同比增长5.5%,大幅高于预期4.6%与前值3.3%。

  上周五,央行表示,通过创新工具临时流动性便利(TLF)向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期限为28天。当时市场解读为,央行不能降准是因为向市场传递宽松信号过于明显,利用这种创新工具实际是一种“定向+定期”的降准。

  国泰君安:相当于“定向降准+加息”

  国泰君安固收分析师覃汉团队表示,此次一年期MLF利率上调,可以被视为“加价”对冲,为了使TLF不被解读为释放货币宽松信号。近年,资金面越来越依靠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在机构负债端整体脆弱的背景下,适当的定向、定时降准可平抑季节性波动;同时上调中长期资金利率,并不会直接冲击短期资金面,这也就是部分市场投资者预期的“降准+加息”组合。

  财经名博刘晓博认为:2017年货币偏紧的态势已经确定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似乎只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才是“加息”。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加息其实作用越来越小,因为各个银行获得了浮动利率的权利。所以,央行未来会通过调控“再贷款”的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

  从广义上说,再贷款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和补充抵押贷款(PSL),只不过后两种有抵押物,期限更长。以MLF为例,其实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途径,但商业银行要提供类似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为抵押物。利率一般比较低,给商业银行留出获利的空间。

  别看这10点不多,但意味着央行的态度。1年期MLF3.0%的利率和6个月期限MLF2.85%的利率维持了11个月(从2016年2月至今),可以看做是此次利率波动底部,今天给出的10个点上涨,意味着拐点出现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是:据财新报道,保监会相关部门近期密集约谈了包括9家整改万能险险企在内的15家险企负责人,要求其在“开门红”期间要统一战线,降低负债端成本。

  这是啥意思?防范风险呀。2017年货币偏紧的态势已经确定,资产价格很难飙升,如果保险企业承诺的回报率偏高,造成“负债端成本上升”,将来会惹出大麻烦的。这说明,在保监会预期里,2017年的利率也是逐步走高的!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