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9日11:34 新浪综合

  九州邓海清:PPI创5年新高,央行应适当考虑加息议题

  来源:Wind资讯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博士点评11月CPI和PPI数据称,11月CPI重回2.3%,与2016年2-4月持平,均为2014年7月以来最高值。前期反复提示,需要关注通胀上行的压力,“新周期归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胀归来”。未来两个月CPI将继续上行,1月CPI由于基数原因存在逼近3%的可能。

  从CPI分项来看,蔬菜是主要上涨因素,PPI并未传导至CPI。蔬菜是本月CPI的主要拉动因素,猪肉价格环比跌幅小于季节性和前值,也为CPI提供了正贡献。但需要关注的是,目前PPI并未向CPI传导,表现为CPI的非食品环比仅为0.1%;从历史上看,PPI与CPI非食品有很好的相关性,未来CPI非食品上行压力巨大。

  CPI回升是全球性回升,中国不会成为例外。2016年以来,美国、欧元区通胀均呈现趋势性上行,美国CPI同比由1%上行至1.6%,PCE由0.8%上行至1.4%,欧元区HICP由0%上行至0.6%,日本CPI在10月之前一直为-0.5%左右,但10月也突然上行至正的0.1%。在全球通胀趋势性上行中,中国CPI上行难以避免。

  与CPI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PPI。我们在10月的通胀点评中强调,中国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未充分反映在PPI之中,未来PPI会大幅上行,上述判断得到验证。PPI同比是趋势性回升,由2015年12月的-5.9%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上升至3.3%,且PPI同比已经超过了CPI,这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信号。未来两个月PPI将继续上行,1月PPI突破4%几乎是必然。

  GDP平减指数趋势性大幅回升,央行是否应该将加息作为一个可能的政策选项?回顾2014-2015年,市场呼吁央行应当大幅降息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央行不应当只看CPI,而也应当看PPI,当时的PPI由-2%一路下降至-6%,被认为时企业陷入“债务-通缩”螺旋的证据。央行在201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回应是,“用CPI或GDP平减指数来测算实际利率水平可能要更合适一些”,首次明确将GDP平减指数纳入考虑。但事实上,GDP平减指数可以近似看做CPI和PPI均值,参考GDP平减指数也就相当于将PPI纳入考虑范围。

  2013年四季度GDP平减指数为2.7%,2015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9%,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三季度已经回升至1%,不难预测四季度极大概率回升至2%以上,GDP平减指数较2015年三季度上升将近3%,这一过程中央行未调整过存贷款利率。如果看CPI,2013年CPI为2.6%,2015年CPI为1.5%,这一过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CPI回升至2%,央行未调整存贷款利率。

  如果假设央行的中性或稳健货币政策除参考通胀(CPI、GDP平减指数)之外,还参考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那么到今天为止央行大幅快速加息的条件确实不具备;但如果经济能够确认企稳(重点观察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而通胀已经趋势性上行,那么央行是不是应当考虑适度加息?

  继续强调“股牛债熊”新时代,长期看好股市“健康牛”,长期看空债市。对股市而言,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企业盈利将成为驱动中国股市长期健康牛的核心因素。对于债市而言,短期关注银行“负债短缺”的变化,这是此轮债市调整的直接驱动因素,其边际改善可能导致债市调整“中场休息”;但长期更应当看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这决定债券市场的长期调整远未结束。

责任编辑:陈楚潺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