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5日22:41 券商中国

  一名经验异常丰富,且性格异常耿直的股份行同业老总,这么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同业之间的合作,以前按年变化,现在按季度变化。监管政策让市场逼的,反应只能越来越快。

  然后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2002年到2010年,同业人还很单纯,就是讲资金的拆借和头寸的管理。在一个营业日终了时,A银行去敲敲B银行的门:“哥们我今天支大于收,你赚那么多要不借点给我匀一匀收支呗!”然后B就愉快地借了钱给A,和谐社会,皆大欢喜。

  但是到了2011年,同业业务发生了一点点质变。大伙开始用买入返售来把传统的资金业务包装成一个公司的信贷业务,完成信贷资产的真实出表;同时又在RWA(风险加权资产)计提资本的时候打了一点擦边球,把同业信用套在企业信用的头上,只计个25%的资本。

  有点晕?还是代入银行小伙伴A、B,信托C来举个例子。银行A想向其大客户放贷,但由于授信额度或其他原因受限而放不出去,此时银行A就找到信托C,成立一个单一信托向大客户放贷。那单一信托放贷的钱谁来付?银行A就又去敲银行B的门,跟它说“哥们你帮我买了这个信托呗”。然后A向B出具一份兜底函,信托到期后溢价买回信托收益权,钱就又还给B了。

  无数的银行A和B们,从2011年到2014年都始终游走在这样一个灰色地带,这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13年的钱荒。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监管层忍无可忍,2014年祭出127号文,剑指买入返售,肃清银信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乱象不止三方买返,还曾经出现过一个以贸易融资为背景的同业代付。那是2011年出现的违规做法,监管在2012年发了一纸237号文,说“你们给我放规矩点”。

  总之,2014年像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同业小伙伴讲的故事不管单纯或不单纯,它变得并没有这么快。而2014年以后,同业的合作频率随着整个金融市场变化的频率,基本上是按季度在变化。而这样高频率的变化,也倒逼着监管跟进的速度。

  2014年下半年,同业小伙伴还在讲三方买返、资金拆借,可到了2015年上半年,股市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同业开始讲配资讲两融,各种结构化配资和两融收益权融资横行,大家好像都赚得很开心;可到了6月份,股灾来了,小伙伴一身冷汗,赶紧撤退,根本不会有人再做这个业务。然后到了三季度,大家都在忙着救市,同业小伙伴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跟券商谈大股东质押回购,谈董监高增持,谈定增。是的,一个季度三个主题,你没有看错。

  到了四季度,好像这一系列故事都没啥吸引力了,因为大家觉得股市的风险可能会是常态化的,银行的小伙伴又开始跟券商讲ABS(资产证券化)。这才讲了一两个月啊,年末又开始跟证券和基金讲委外了!此处插入扫盲:所谓委外,是指大行、股份行通过信托计划、基金通道的形式进行产品合作,约定一个固定收益率,券商掂量自己的分量决定是否承接,当前主流收益率在4.5-5%。

  这个故事,直接催生了现在无数篇媒体的稿子——银行超过20万亿的巨额理财资金,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喂饱券商资管和基金。

  这样的环境下,监管被“训练”得异常灵敏。耿直的同业老总告诉记者,监管现在就已经在开始调研银行委外业务,准备让小伙伴们“踩刹车”了。

  总之,以前同业好几年讲一个故事,现在一个季度讲一个故事。生活真精彩。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йҪصĵ

ΪйҪصĵǡ֤Ͷгȶ͡žΣṹھЭƽͬʱҲòĿѡأȡᡣ

ά

ǰAɸĸҪìʲô

йתȱֱʵֲ֧ǵǰAɸĸҪìܣӿȷעƸĸ·ͼʱڸĸսϣҪַʱгԹĸ֧֣עҪĻʩ裬ҲDZСͶߴʩǰᡣ

DzǺͶѡ

ڰôڼѾأҵʲծҵʵʩϸŴծİҵٸIJѹҵΣֱ٣ͥĿǰծˣƽÿͥҪÿµ20%룬Գÿծ

˭вԪĩտ񻶵ĵ

вԪܹĩտ񻶣гͶĽʵƶȽϴ©¡AɵгǷͶġͶʡĻˣвԪûݡĩ֡ûгɡɡǵıһĻҲͲΪ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