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港区主要是制度创新,不搞圈地、不搞大拆大建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 周炎炎

  来源:澎湃新闻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图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图

  3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4月1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由贸易港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要研究一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同时又具国际水准的新监管制度,不搞不搞圈地、不搞大拆大建。

  朱民称,“自由贸易港区”的概念是此次方案提出的一个较完整的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成熟的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港区是开放度最高同时也是设立条件最为严格的区域。方案明确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主要是为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枢纽优势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前一阶段贸易便利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朱民表示,国际上做得好的自由贸易港区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有共性特点,如高度开放和高效监管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作型管理模式、具有全球结算功能的便利运输条件以及量身定制的具体政策。朱民称,运输条件方面国际上成熟的自由贸易港区一般都会将机场与港口放在一起,如迪拜的杰贝阿里港和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间的24公里全封闭物流走廊。

  “我们的自由贸易港区既要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同时也要研究国际投资贸易发展的最新趋势,还要结合中国贸易种类多、贸易量大的实际情况。”朱民说,“我们是在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我们不搞圈地、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是制度创新,研究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新的监管制度。自由贸易港区和现在综合保税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线管理的方式不同,至于‘怎么管’,现在还在和国家相关部门研究。”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