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2日08:15 南方都市报

  去年人均GDP9.4万 中山跑赢莞惠江肇

  “十二五”期末,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稳居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中山GDP总量接连突破2000亿元大关、3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7:55.8:41.5调整为2015年的2.3:54 .2:43.5,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步时期。中山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发展新平台,为“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人均G D P年均增9 .1%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中山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2015年中山G D P年均增长10 .1%,比同期全省增长水平高1 .6个百分点,中山经济发展快于全省整体水平。同时,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稳居全省前列。“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2015年人均G D P达到9.4万元,年均增长9 .1%,高于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城市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中山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十二五”期间,中山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向高端化演进两个方面。例如,服务业加快发展、贡献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 .7:55 .8:41 .5调整为2015年的2.3:54.2:43.5,与2011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占比提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2012年的583.8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79.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6 .7%逐年上升为59.5%。

  另外,代表中山先进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表现较为突出,有力地带动和引领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96.9亿元逐年上升为2015年的500 .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2 .2%提高到38.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61 .6亿元提高到20 15年的226 .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3.1%提高到17.4%。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中山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数据说明,不仅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利润也持续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11年的203.8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93.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5552元提高到2015年的3725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6082元提高到2015年的24405元。

  经济社会建设存在挑战

  过去的五年,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完成了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市统计局分析认为,在肯定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应清醒认识到,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内外需求总体疲软,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依赖要素驱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培育;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碎片化与低效利用并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亟须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区高端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不足,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亟待加快;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镇村发展不平衡,发展动能有待释放,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增加,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经济社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亟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展望“十三五”

  自主创新:开辟创新驱动新路径

  市统计局表示,“十三五”期间,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创新驱动是中山打破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在更长时期持续较快增长的根本出路。市统计局称,努力提高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大幅提高。

  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十三五”期间,市统计局建议在保证投资规模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盘活闲置资本和低效资本,促进有效资本投向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尤其是加大装备制造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

  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

  “十三五”期间,统计局认为,应着力推动服务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服务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接广东自贸区:打造板块经济新增长极

  在新格局下,统计局认为,中山应积极、主动对接广东自贸区建设,利用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加快板块经济发展规划,打造新的增长极。譬如,在靠近横琴新区的坦洲、神湾、三乡等镇区谋划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经济带;在靠近南沙新区的民众以及北部镇区谋划装备制造、高技术制造等重型经济和港口经济产业带;在利用深中通道能连接前海新区、深圳和香港的翠亨新区,谋划构建创新高地和金融产业经济带。

  外贸结构转型: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市统计局建议,深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并加大企业海外吸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支持力度。

  新型城市化:提高中山城市发展水平

  市统计局建议,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特别是积极推进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建设,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大石岐、火炬区和翠亨新区中心城市和小榄、三乡副中心城市的集聚及辐射效应,集聚更多的高端生产要素,吸纳更多的中高端消费群体。

  “十二五”期间经济数据解析

  ●中山G D P年均增10 .1%

  2011—2015年,中山GDP分别增长13.1%、11.3%、10%、8%和8.4%,年均增速10.1%,比“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年均增速低3.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增长从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向个位数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对比全省看,2011-2015年中山GDP年均增长10.1%,比同期全省增长水平高1.6个百分点。中山经济发展快于全省整体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产业看,各产业的增长态势基本上与GDP增长走势一致,整体上处于从高到低且有所波动的运行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均从两位数下降为个位数;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整体上快于第三产业增速,第三产业增速整体上快于第一产业增速。

  ●人均G D P稳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中山经济总量稳步攀升,稳居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GDP突破2千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2.5千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3千亿元大关。“十二五”期末(2015年),中山GDP为301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2010年)增加1159.4亿元。

  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中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2011—2015年,中山人均GDP分别实现70014、77527、83804、88682、94030元,五年平均实现82811元,年均增长9%。按平均汇率折算,2015年中山人均GDP为15096美元,高于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城市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中山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7:55.8:41 .5调整为2015年的2 .3:54 .2:43.5,与2011年相比,201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升2个百分点。

  虽然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山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社消零呈逐年扩大之势

  “十二五”时期,外部需求比“十一五”时期有所减弱,而且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份额有所降低。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逐年扩大之势,从2011年的756.1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079.7亿元,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其中城镇社消零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呈现城镇消费市场“一头独大”的发展格局。

  ●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87 . 5亿元,是2011年的1.57倍,同比增长11.5%;其中,税收占比较大,达到68.8%;非税收入增速较快,达到22.3%。

  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4.2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交通运输、教育、城乡社区、一般公共服务、国土海洋气象等方面的支出占比较大,反映中山市财政支出倾向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

  五年来,中山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均呈逐年提高态势,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5552元提高到2015年的3725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6082元提高到2015年的24405元。“十二五”时期,中山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7 .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11年的203.8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93 . 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 . 6%。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3%,实现利润293.4亿元,增长5.2%;税金总额188.3亿元,增长4.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为5.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4万元/人,同比增长5.2%。

  ●固投年均增17 .1%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的766.9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55.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1%,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从2011年的310.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81亿元,年均增长9.2%,占比由40.5%上升至45.6%。

  其中,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工业投资额从2011年的26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324 . 9亿元,五年累计投资143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累计投资额多539.4亿元。另外,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表现突出。以2015年为例,全年在建项目231个,本年完成投资265.7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5.2%。

  ●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1年的341.98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356.03亿美元,年均增长2.75%,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出口从2011年的245.46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80.1亿美元,占比从71.78%上升到2015年的78.67%。

  可喜的是,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96.22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44.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9 . 2%提高到51.5%。加工贸易出口则从2011年的147.24亿美元下降至2015年的133.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由59.99%下降至47.71%。

  另外,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在巩固同香港、澳门、日本、美欧等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往来快速发展,近两年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效初显。

  ●城镇化率逐年上升

  五年来,中山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镇化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大,也体现在质的提升。2015年中山城镇化率为88.12%,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5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两者之比由上年的60.7:39.3调整为60.4:39.6。

责任编辑:陈楚潺

相关阅读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仍存在

尽管“8·11”汇改已经过去一年,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显著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作为央行干预市场的结果,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与最高峰相比已经缩水了8000亿美元左右。此外,由于担心加剧贬值压力,中国央行在降息与降准的问题上畏首畏尾。

汇改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量价两难下的人民币保卫战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打破贬值预期需要进一步汇改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