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 三地抱团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 北京怎么做(聚焦京城)
本报记者 赵鹏飞
今年2月底,雾霾天气席卷中国国土面积的1/7,并持续近一周,其中京津冀是重灾区。近年来,京津两地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严重,大城市病加剧;而环绕京津的河北省,重化工业密集,经济转型升级诉求强烈。京津冀共同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环境治理也显得尤为急迫。
【三地协同共谋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仅从北京的角度考虑是很有局限性的,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认为,首都经济圈为天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协同发展好京津冀经济圈,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我们要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三地相向抱团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河北一方面面临京津冀一体化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面临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一定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上来,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
【北京做好“舍”的文章】
“北京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认为,北京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产业选择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产业规模与城市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相适应,产业分工与京津冀协同相匹配。”李士祥说,目前北京正在研究提出不宜发展的产业目录清单,严格控制增量,按行业和功能区分类提出存量有序调整退出的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表示,北京要做好“舍”的文章,这个“舍”绝对不是施舍,更不能是以邻为壑,而要从京津冀城市圈建设发展大局出发,舍去不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产业,以赢得三地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不能没有行政推动,但也不能仅靠行政推动。”李超钢说,京津冀城市圈建设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只要三地都能立足于各自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和合作共赢理念,京津冀城市圈就一定能呈现“1+2>3”的效果。
【经济圈规划将出台】
“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同源性和人脉的同源性很强,经济互补性也非常强。但目前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人口密度已经大大超出了承载力,要首先解决发展定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表示,京津冀协作发展的关键是要错位发展,同质化发展没有出路。
分析人士指出,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已提出,但多年来京津冀发展不均衡问题并未解决。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整体实力不强、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巨大潜力有待挖掘。因此,应首先加强顶层设计,让三地都能按照这个规划明确分工、加强协作、主动融入。
“首都经济圈的核心还是功能布局问题。京津冀一体化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三地要统筹研究,一是功能的规划,二是交通问题,三是环境治理。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这个规划已经征求了若干次意见,很快就要出台。”李士祥表示,规划出台后,京津冀三地要找到结合点来开展工作,但并不是在原来的层面进行转移和纾解,而是在一个大尺度上进行京津冀甚至是环渤海范围的大布局。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