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长葛红林:不跟沿海城市比经济总量

2013年03月13日 01:29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王子约 邵海鹏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无疑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各地政府也在展开全方位竞逐战,未来,成都在城建、经济、文化等领域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邀请《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参加座谈会,在听取记者意见的同时勾勒了成都未来的发展方略。

  避免片面、无序城市化

  在回答本报关于成都城镇化布局的问题时,葛红林称,四川的发展不可能搞一城独大的城市建设。因为先进的省份,一般来讲,都是两个经济中心,双轮驱动,甚至三个、四个,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相对来讲,经济薄弱的省份,就只有一个经济中心。

  “一个城市,要均衡发展的话,不能只搞单中心。”葛红林说,四川省政府也多次提出,要多极多点。也就是中心城市的周边,适当发展小城市、县城、中等镇、一般镇。这样发展起来,就是根据人口的就业、生活水平有一个梯度的转移。

  “从成都来讲,也不能做大中心城区,还是组团式发展。”葛红林说,“中心城区发挥纾解功能,主要还是要依靠卫星城、小城镇和县城。”

  他认为,成都城乡一体化进行“三个集中”,就避免了片面城镇化,以及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无序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后发的城市,成都吸取了沿海发展乡镇企业造成城镇布局不佳的经验教训。

  对于成都的地理条件,葛红林表示,有得必有失。一方面成都没有大风大雨,这是优势,也养成了成都人爱在户外进行打麻将等活动。但另一方面,盆地地形导致污染无法扩散,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后出现了交通拥堵,粉尘和汽车怠速运行时排放的尾气造成了环境污染。

  目前,成都的小煤矿、小火电厂全部关掉了,下一步将要整治超标的黄标车。他透露,今年5月份之前,成都市所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黄标车将全部淘汰。经费从何而来?葛红林笑称,中央最近出台的8项规定,省下来的接待费已经足够支持这项工作了。

  不比总量、比质量

  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成都市在城乡统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葛红林认为,成都改革第一步,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弥补历史遗留的欠账。然后是“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2008年,政府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动灾后重建。接下来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还权赋能。然后是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再然后就是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成都已经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在2007年6月,成都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驶入快车道。

  葛红林认为,成都的综合配套改革不仅仅是农村改革,还包括城市,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这是全方位的改革。最近,省政府也给予新的要求:提质升位。

  “相比过去十年,特别要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论如何不是跟沿海15个副省级城市比经济总量。”葛红林总结说。

  傅勇林以教育为例解释说,2003年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2007年结束。共修建标准化中小学校450多所。这对随后的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后配置7600多套住房,完全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围绕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傅勇林认为,教育应该向高位均衡发展,重点在制度均衡,在教育的城乡统筹方面下功夫。原来教师只能在本县内流动,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成都市均衡配置资源,如何使20个区市县共1000多所中小学,大体能够具备相当水准的、均衡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制度来设计,由市级统筹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不过傅勇林也提出,城市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与自然的接触,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成为自然之子。而农村孩子的环境就得天独厚。该怎么办呢?就需要高位均衡,让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欧冠-梅西两球 巴萨4-0AC米兰逆转晋级
  • 娱乐组图:疑朴施厚性侵案女孩曝光 性感火辣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十年回忆:62天非典日记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俞敏洪:大学分等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张化桥:董事长的业绩假象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