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位专家预测“两个中心”如何改变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 13:50  新沪商

  “两个中心建设”改变上海

  改变正在加速

  60位专家预测“两个中心”如何改变上海

  未来十年上海十大热门生意

  未来十年上海十大热门职业

  未来十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关键词

  未来十年延缓乃至阻碍上海发展的十大问题

  沪上学者纵论未来十年上海前景

  陆  铭: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张结海:让欲望告诉未来

  余南平:“两个中心”建设道路漫长

  真  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吴  亮:像一个局外人那样去观察     

  陈  钊:壮年上海的智慧

  策划:邓的荣

  执行:吴留芳  管志华  柳友娟  张镇镇(按姓氏笔画顺序)

  顾问:干春晖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理事会

  副理事长、经济学博士、博导

  崔宜民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张结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心理学博士

  陆  铭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

  博士、教授、博导

  鸣谢:本次专家预测调研得到诸多专家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他们包括: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本刊顾问周瑞金先生,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先生,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评论家王晓明教授,中南财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上海商学院周勇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王松青博士,上海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孙继伟博士,上海复旦量子投资管理公司鲁育宗博士,上海中融信托投资公司曹昱博士,诗人许德民先生等。

 

  改变正在加速

  ■ 文/邓的荣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一份新的时间表摆在人们面前。

  3月25日,国家正式明确,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意志,是一个区域的发展蓝图。我们呼唤“两个中心”成就新上海,憧憬“两个中心”如何改变我们。

  未来十年,上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府职能、城市空间、游戏规则、区域合作、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必将发生激烈变动。一切该新生的总要新生,一切该调整的总在调整,一切该消逝的总会消逝。新的生意、新的职业、新的观念正在无声处跃动。

  建设“两个中心”,上海没有旁观者,通往成功之路完全取决于当下的选择。不管你想了还是没想、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正视来自未来的冲击。

  《新沪商》杂志定位于“海派商业读本”,关注长三角区域财经市场,关注这里的商业思想、 商业机会和商界领袖。我们认为,“两个中心”建设提速,必将刷新乃至颠覆上海和长三角现存的商业经验、商业模式和商业文化。

  改变正在加速,我们有责任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提出预警。

  《新沪商》杂志编辑部“两个中心”建设课题组,专门就“‘两个中心’建设提速与上海未来十年发展大势”这个主题设计专家问卷,60位经济、金融、航运以及哲学、文化、社会学等方面专家积极参与,为人们描画一幅通往未来的路线图。

  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

  一、您认为未来十年上海哪些生意最具竞争力?

  二、您认为未来十年上海哪些职业最具吸引力?

  三、您认为未来十年哪些关键词最有可能概括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四、您认为未来十年有哪些问题将延缓乃至阻碍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概括起来,就是未来十年上海“十大热门生意”、“十大热门职业”、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关键词”、延缓乃至阻碍上海发展的“十大问题”。我们要求专家每个问题至少提供10个答案,并简述其理由。

  应该指出,所有的预测都是一种洞察,所有的预测也都是一种冒险。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要让现代人去翻阅哥伦布时代的航海图,你会觉得那图错误百出简直就是笑柄;但就是这样简陋的地图,引导人们发现了新大陆。

  请记住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60位专家预测上海未来十年发展大势

  ■ 统计分析/邓的荣  张镇镇

  专家预测

  休闲、保健、教育培训成未来上海掘金产业“三甲”

  企业管理精细化需要更多地借用管理咨询、民间智库等“外脑”

  公务员不再列入未来上海热门职业

  未来心理咨询可能会像医院那样普及

  用“上海”命名的名词(如上海价格、上海指数),通常可以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

  “00后”意外登场,意味着“90后”之后的一代人将会提出新的社会管理问题

  对应未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海各高校学科结构需要提前作出相应调整

  一个有品位大都市一定要有自己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大学问家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60份专家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问卷51份,回收率为85%。

  专家的研究领域分布有经济、金融、航运方面的专家,还包括法律、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专家的年龄层次跨越老中青三代,比例分别为25%、35%、40%,其中上海与外地专家比例为70%、30%。

  本次调查要求专家给出简要的预测理由。

  未来十年上海“十大热门生意”

  51份回收问卷中,共入选的“生意”有110个,按照重合比例排行,从高到低排前十位的分别是:

  1、休闲(都市旅游、邮轮、游艇制造、郊区休闲、都市娱乐等) 

  51选45,比例为88%。

  入选理由:生活富裕了,人们将更重生活品质;更快的都市节奏需要更多的压力释放;涉外旅游(邮轮经济)利用地利(地理优势)、人和(本地需求)抢占高端旅游业;迪斯尼效应等。

  2、保健(陪护、托老、美容等)

  51选38,比例为74.5%。

  入选理由: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陪护服务需求将扩大;老龄化社会,忙碌的子女们花钱“买”孝心;越来越多专职太太的最爱,子女们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

  3、教育培训(财经教育、与金融与航运相关的高层培训、涉外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培训等)

  51选33,比例为64.7%。

  入选理由: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充电变得更为紧迫;中国和上海还缺乏与国际金融中心相称的财经(金融)教育实力;“两个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等。

  4、金融保险(金融和经济分析、航运金融、企业债券、海运保险与再保险等)

  51选31,比例为60.8%。

  入选理由:对中国经济走势,特别是长三角经济走势的发言权应该在上海;航运金融是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结合点;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太低,公司债比重太低等。

  5、创意(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时尚创意、动漫产业等)

  51选30,比例为58.8%。

  入选理由:具有人才优势持的上海有理由占据高端市场;来自长三角制造业升级的庞大需求加上上海的人才优势;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以及投资人等。

  6、信息与咨询(财经媒体、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民间智库、商业调查等)

  51选29,比例为56.9%。

  入选理由:(上海是新闻传播重要阵地;财经媒体和出版一定是跟着经济前沿走的,但财经媒体和出版物的专业程度和视野需要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需要更多地借用管理咨询、民间智库等“外脑”;顾客消费信息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等。

  7、物流(国际物流业、城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港口业、船舶管理等)

  51选21, 比例为41%。

  入选理由:上海具有区位优势和物流业的先动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物流将大幅度增加; 港口产业是航运中心的核心产业之一,需要大量人才和资本;大量资本进入航运,但需要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等。

  8、会展

  51选20,比例为39.2%。

  入选理由:搭建展示平台;国际大都市的信息交流通过会展实现;世博会是个新推动力等。

  9、 能源环保(新能源研发、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转化等)

  51选19,比例为37.2%。

  入选理由:上海及长三角环境容量倒逼;随着石化能源的日渐枯竭,新能源研发与制造业发展空间广阔;上海占据国内环保产业高端以及国际环保产业转移第一节点等。

  10、信息产业(IT业、通信产业、电子流通,以及网店等)

  51选15,比例为29.4%。

  入选理由:上海是太平洋光纤传输的端口,有可能达到成为中国第一个信息无障碍通信城市;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流行,IT业未来市场仍然广泛;标准化产品、个性化产品或创意产品都可以网购;日益增多的城市宅男宅女生活所依等。

  其他的“生意”还有:航空配套产业;专业翻译;航运中介(连接贸易和航运的“桥梁”,与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关联);工厂化农业(高产、低能耗、安全);车辆出租与停车场等。

  未来十年上海“十大热门职业”

  51份回收问卷中,共入选的“职业”有106个,按照重合比例排行,从高到低排前十位的分别是:

  1、分析师(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证券分析师、经济分析师、行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等)

  51选48,比例为94.1%。

  入选理由: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都需要更细致的数据分析;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长三角经济走势,上海的话语权增加。

  2、律师(涉外律师、各专业与行业律师,尤其是与金融、航运业务相关的法律人才等)

  51选36,比例为70.6%。

  入选理由:社会法律化推动,各行各业都需要自己对口的律师提供专业的服务;律师要成为行业专家,实施专业化服务。

  3、心理咨询师

  51选38,比例为74.5%。

  入选理由:以前不被当作健康问题的,会被当作问题;都市压力越来越大,“认为自己有病”的人越来越多,未来心理咨询可能会像医院那样普及;随着城市中产增加,将出现一揽子管理个人健康的个人健康顾问。

  4、企业管理顾问(包括私人理财顾问)

  51选33,比例为64.7%。

  入选理由:随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需求日增,管理咨询顾问职业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随着私人财富日增,专业的理财规划顾问前景可观括税务、保险以及其他资产(支出)管理。

  5、健康管理专家(个人健康顾问、专业保健师等)

  51选30,比例为58.8%。

  入选理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护理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虽然上海人均寿命已经更高,但人们仍然会愿意花钱延长生命,健康护理方面的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一些高端的人才会更愿意有自己专业的保健师。

  6、家政服务(一般意义上的家政服务,以及老人看护、小孩看护、病人看护等)

  51选27,比例为52.9%。

  入选理由:忙于工作的现代人越来越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老人、小孩和病人的照顾和看护,都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未来上海在这方面可能会引入外援。

  7、专业培训师(金融、航运、证券等在内的各种培训师)

  51选24,比例为47.1%。

  入选理由:越来越细致的分工需要越来越多专门的人才,哪一个行业成为热点,对其专业的培训业就成为了热点。

  8、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等)

  51选16,比例为31.4%。

  入选理由:教育是一直备受重视的,而且将越来越受重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收入的增多等都使得教师成为一个受重视和欢迎的职业。

  9、传媒人士

  51选10,比例为19.6%。

  入选理由: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中国的传媒业在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什么声音,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在未来可以预料应该有一个发展。

  10、规划师(行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

  51选6,比例为11.8%。

  入选理由: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时代男女都怕入错行,都怕走错路。一个城市的建设,杂乱无章绝对是大忌,那么规划就成为趋势。

  其他的“热门职业”还有:会计师(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公司都需要会计人员);经纪人(需要代理的事情越来越多); 职业经理人(从目前的趋势看来,未来这个行业还是很热);外语翻译(上海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而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会需要很多专门的翻译人才);宠物医生(生活富裕带来的职业)等。

  有趣的是,对目前热门的“公务员”,只有一位专家提到。

  未来十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关键词”

  51份回收问卷中,共入选的“关键词”有120个,按照重合比例排行,从高到低排前十位的分别是:

  1、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

  51选48,比例为94.1%。

  入选理由:未来十年上海就是奔着“中心”去的。

  2、长三角同城化

  51选43,比例为84.3%。

  入选理由:交通便捷了,世界变小了,一天之内可以办事并来回一次,将越来越成为现实。

  3、上海(上海价格、上海指数、上海节奏、上海寿命等)

  51选37,比例为72.5%。

  入选理由:用上海命名的名词,往往带有特殊的含义——通常它可以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

  4、开放

  51选32,比例为62.7%。

  入选理由:不只是说对外开放,是说全方位的思想解放,各种人都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决定未来上海长远发展的软实力。

  5、文化(文化竞争力、文化输出、文化窗口等)

  51选30,比例为58.8%。

  入选理由:软实力。不管是商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还是什么其他的文化,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才持久才更有魅力。

  6、交通(交通拥堵、轨道交通改造等)

  51选27,比例为52.9%。

  入选理由:城市人口增长了,人车矛盾更突出;现有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等

  7、教育

  51选24,比例为47.1%。

  入选理由:无需多说。

  8、航运金融

  51选17,比例为33.3%。

  入选理由: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是上海的目标,金融航运会迎来好日子。

  9、融合

  51选7,比例为13.7%。

  国际大都市,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上海要更多地包容外地人、外国人。

  10、“00后”

  51选6,比例为11.8%。

  入选理由:“90后”之后的一代人,将会提出新的社会管理问题。

  其他的“关键词”还有:服务(从被服务者的角度来思考服务,要求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有病,但又查不出来);老龄化(人口自然变化);民营经济(上海一直以来太依赖政府推动的发展模式,未来民营经济必然长大)等。

  未来十年上海“十大”难题

  51份回收问卷中,共入选的“关键词”有120个,按照重合比例排行,从高到低排前十位的分别是:

  1、教育改革滞后(高端人才匮乏等)   

  51选47,比例为92.2%。

  入选理由: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教育当然是重头戏;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金融、航运从业人员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将制约上海弹跳空间;人才需引进与培养并重;对应未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海高校学科结构需要提前作出相应调整规划。

  2、体制障碍(包括政府改革滞后、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强化、机构能力匮乏等)

  51选45,比例为88.2%。

  入选理由:进入“大脑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之后,政府越来越难了解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都与政府自身改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上海“两个中心” 建设有关;金融机构、航运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不足。

  3、法规缺失(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国际官司”大幅增加等)

  51选42,比例为82.4%。

  入选理由:要产业升级,要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将更加突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法规,与外国打交道也要有适合的法规,这些都需要健全。

  4、盲目排外(思想排外、地方保护、文化包容性有待强化等)

  51选38,比例为74.5%。

  入选理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大胸怀。

  5、信息不畅(包括信息获取成本高、信息集成障碍大、信息流通人为阻隔等)

  51选33,比例为64.7%。

  入选理由: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利益协调不力,增大全社会信息获取成本与信息集成难度;舆论管制与信息垃圾泛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适应“两个中心”建设的信息化升级速度跟不上现实需求;航运资源过度分散,信息难以共享。

  6、经济壁垒(包括对外贸易壁垒、行业进入壁垒等)

  51选29,比例为56.9%。

  入选理由:目前还有很多行业是垄断的,民营经济进不去;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渐破除贸易壁垒。

  7、公共管理(包括公共管理能力不足、行政管理绩效不佳、公共产品供给滞后、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等)

  51选27,比例为52.9%。

  入选理由: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复杂的人口结构,将对城市公共管理提出更大挑战;未来发展需要社会自己去解决一些自己的事,政府包办的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8、 产业空心化

  51选20,比例为39.2%。

  入选理由: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结构与速度不匹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滞后等。

  9、缺乏大企业家

  51选16,比例为31.4%。

  入选理由:国际性都市皆有国际性大企业家;上海有大企业,但没有大企业家。

  10、以人为本(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创造性等)

  51选9,比例为17.6%。

  入选理由:一个有品位的大都市一定要有自己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大学问家,这些人不需要政府定级别,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发生长的空间,以及被市场发现的可能性。

  其他的“难题”还有:土地制度变革(上海要发展就要建设用地,上海增长的空间还有多少?);发展规划的前瞻性(“两个中心”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信用体系建设(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交通运输瓶颈(航运中心建设需要打通各种运输方式自身的瓶颈,如高速公路网上的瓶颈,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瓶颈,如铁路与公路之间的瓶颈)等。

  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上海先行先试政策一览

  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人民币支付清算和市场交易方面的作用

  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

  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

  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

  稳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

  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

  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

  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