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金成:环渤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必然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2:0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庆源

  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忙着给几家大银行做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讲座,而在此前,这一直都是一个区域经济研讨会上的专业话题。

  “环渤海”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发展命题。这个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区域概念,现在已经成了国家战略发展重心。

  环渤海经济区的整合20年来走走停停,其发展一直延续一个尴尬的不等式:类似于“珠三角”出口加工贸易+重工业和制造业为发展重心+后发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幅员辽阔的能源基地=停滞不前、整体协作不足的区域经济模式。

  另一方面,“行政壁垒高企”的质疑声从未间断,这个区域的地方政府也有意识地展开了城市间的诸多意向性协作,仅从2004年以来就诞生了4份共同倡议和共识,但是事实上,实质性的分工合作仍然缺乏。究其原因,肖金成说,环渤海的“京津冀”、山东、辽宁三个板块其实各自归属于三个不同的区域体系,三者协作的内在动力尚欠不足。

  作为国家沿海岸线向北推进的第三个选择,“环渤海”如何“合目的性”的腾飞一直备受瞩目,是成为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道路的加量复制版本?还是将在发展模式上独树一帜?何时成熟?

  “这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肖金成对本报记者说。

  “环渤海的成熟,大概需要20年”

  《21世纪》:我们知道,“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熟都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眼下,“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备受瞩目和期待,这样一个国家未来战略发展区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经济区,将经历多长的时间?

  肖金成:我觉得“环渤海”可能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大概需要一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时间,也就是约20年的时间。因为,第一,“环渤海”的范围比较大;第二发展潜力很大,第三重环渤海的一个重要发展产业——重化工业的发展特点也决定需要更长的时间。

  《21世纪》:你觉得“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路径,是复制“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模式,还是走出另外一条道路?

  肖金成: 我认为,“环渤海”的这条发展道路将会有比较大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珠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是“得中国开放之先机”,它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但是相对于“大、快、好”,就有“低、小、散”,也就是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散。所以这个区域面临的挑战,一是能源、原材料、资源比较贫乏;第二外商、外资多来自港台的小企业,工业项目基本都是“三来一补”接受订单的模式,虽然我们看到深圳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有了重大突破,但其区域整体的制度创新能力仍然是薄弱点。所以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下,我们也看得十分明显,一旦欧盟市场需求降低,它就面临着很大的冲击。

  而“长三角”相对“珠三角”来讲,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一是它的腹地比较大;第二就是它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市结构比较合理,大、中、小城市的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产业链长、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三是,它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当然它的缺陷一个是能源、原材料很大程度上依托国际市场;第二个是它的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第三环境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这都是未来发展很大的制约因素,长三角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更大的空间布局的优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