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2008开发商遭遇资金链紧张 > 正文
本报记者 夏晨 上海报道
得现金者 得天下
降价促销,发债融资,地产龙头万科正在向同业诠释“现金为王”的生存法则。但在万科A(000002.SZ)的财报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依然为负值,该项指标在2007年度为-1.52元,为5年来的最低值,2008年上半年该数值为-0.14元。保利地产(600048.SH)、金地集团(600383.SH)、招商地产(000024.SZ)等行业龙头,也纷纷成为万科的“难兄难弟”。
目前,“开发商闹‘钱荒’,可以说是大面积和集体性的”。9月9日,一家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部门人士直言。
而房企资金链问题早已进入监管部门的视野。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对上海房地产企业贷款情况及其资金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总体资金来源减少,资金趋紧,负债率上升,部分过度扩张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但目前尚未成为普遍现象;如果政策面继续趋紧,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不容乐观。
上述调查报告出炉后不久,央行、银监会于8月份联合发布《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下称“《通知》”),再度重申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
“在通知出台之前,市场传言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松动,但通知的出台表明调控肯定不会放松。”交通银行(601328.SH,3328.HK)发展研究部一位人士称。
现金流压力
6月19日,国泰君安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孙建平在其研究报告——《资金紧张的冬天,谁的棉衣厚?》——中预计,开发商资金链最敏感时间为7月至9月。
9月5日,一位知情人士掌握的个案显示,上海某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已较高峰时期缩水了1/3。而这家大型房企在上海本地排名可以进入前五。
“房价能否撑住,关键要看现金流。”一位分析人士直言,“万科为何先于其他开发商降价卖房?就是要走在前面,保持自身的现金流。”
2007年年报显示,四家龙头性的地产公司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万科为-1.52元,招商地产为-4.74元,金地集团为-7.52元,保利地产为-7.65元,同比分别减少0.83元、2.18元、5.31元、0.34元。监管部门的报告称,上述数据是四家公司5年来的最低值。
2008年中报披露的数据依然不乐观。报告期内,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万科A和招商地产等4家企业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63元、-0.88元、-0.14元和-2.502元;其中,保利地产和招商地产的表现弱于去年同期水平。
而监管部门的报告直言,上海本地房企“现金流面临压力”。
以14家上海本地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观察对象,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在2007上半年、2007年三季度、2007年度和2008年上半年等4个时点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出现负值的公司家数,分别为4家、5家、7家和9家,呈现递增态势。同比来看,今年中期“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表现弱于去年同期的上市公司有10家,其中,由正值转为负值的达到6家,如上实发展、陆家嘴、世茂股份等公司。
在这14家上市公司中,半数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在2007年三季度达到4个时点上的峰值,随后出现下滑。以上实发展(600748.SH)为例,其合并报表显示,2007年三季度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达到1.19元,而2007年全年该项指标的表现为0.64元,今年中报的数据陨落至-1.04元。
“负债率偏高”是上海房企资金状况的另一个特征。
调查发现,上海市超过5000万元授信或贷款的房地产企业平均负债率为62.9%,高于全部企业2.8个百分点,个别企业的负债率在80%—90%之间甚至更高,有的企业同时在9家银行有超过5000万元的大额贷款。
与上年末的资产负债率相比,上述14家上海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中的7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而在信贷紧缩的行情下,地产龙头自然是商业银行力保的对象,融资条件相对乐观。2007年中期,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万科A和招商地产合并报表显示,“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4.21亿元、28.26亿元、110.52亿元和26.86亿元。2008年中期,上述数据分别为79.55亿元、62.92亿元、105.45亿元和44.11亿元,除万科略有减少外,其余3家公司均大幅增长。
但2008年中报显示,上述4家地产龙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21%、72.73%、67.76%和65.58%,均比上年末出现上升,其中,金地集团上升了9个百分点;同比来看,3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但招商地产出现上升。
监管部门针对上海的抽样调查发现,贷款多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条件虽然优于贷款少的企业,但其经营性资金流的压力却大于贷款少的企业。
究其原因,一些大型房地产商出于未来发展考虑过多拿地,加上近两年土地成本越来越高,企业虽然解决了“地荒”,但出现了“钱荒”,土地款支付压力过大,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出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