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疆建设兵团:坚守不与民争利信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5日 23:53 中国经济周刊

  (标题)坚守“不与民争利”信条

  在新疆你很容易区分哪里是兵团的耕地,哪里是地方农民的耕地。兵团有着“不与民争利”的信条,所以兵团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戈壁、盐碱滩开垦出来的,并且都有十分明显的特点:譬如每块条田长宽在200至300米,四周都种有整齐的防风林,当吉普车在一块块条田间疾驰时,感觉如同检阅一个个士兵方队,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14师224团的十几万亩农田,在2004年之前还是一片茫茫沙漠。“21世纪兵团在荒原上新建的第一个现代化新型团场”,是2004年3月224团成立时的建团定位。3年多的时间,224团开垦耕地21.73万亩,让塔克拉玛干沙漠后退了几十公里,它的存在有力地保证了75公里外和田市自然环境的改善。

  由于起点高,标准高,采用现代化农业高新节水灌溉技术,224团人并未重复上一代人艰苦的创业经历。2006年团场职工人均收入8861元;随着环境的改善和种植面积的扩大,预计2007年同比增幅将不小于35%。

  在224团种植基地,《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商丘的团场职工刘富春。作为新一代兵团人,这个31岁身材有些单薄的河南农民充满了自信和希望。“来新疆是因为老家耕地少,一个人才3亩多;在这里,一个人有65亩,而且果树苗是团场给你种好的,滴灌线路也都是团场给铺好的,我来了就主要是照看着;收了果子以后,团里还负责收购。”

  “刚来头一年,枣树小,风沙大,结的果子少,刚够自己吃;第二年,枣子卖了7000多块;去年,我又套种了大瓜,年底总共挣了58000元;今年我又套种了15亩棉花,整体上收入达到7万以上没有问题。”谈起收入,刘福春有些腼腆地笑着。

  现在的刘福春已经把家安在了224团,孩子在团里全日制寄宿学校上学,还请了两个季节工帮助照看果园。

  17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所到的每一个师团都在搞新的产业升级和改革规划。在兵团的条田里记者既看到了新疆传统种植的棉花和小麦,也看到了成片的用于工业印染的菊花田和用于精油提纯的薰衣草等已形成规模化种植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

  兵团农田灌溉的技术水平也是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据兵团企业新疆天业滴灌集团的技术人员介绍,截至2005年底,兵团大田“膜下滴灌”面积500万亩,95%的兵团高产高效农田采用了节水滴灌设施,加上喷灌技术,实现年节水7.5亿立方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田每亩可增收240~300元。目前,兵团的滴灌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到中亚各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乌鲁木齐,兵团企业中基公司正实践着从原料提供向完善产业链加工的过渡,目前该企业已成为跨国番茄产品供应商,从传统的番茄酱到医用的番茄素全线产品引进意大利生产技术,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除了农业领域的变革,在其他领域记者同样可以感受到兵团发展的蓬勃生机。

  譬如兵团目前正大力发展的旅游产业。兵团7.45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兵团的神秘感就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卖点”,“兵团的旅游主打是军垦旅游”。兵团建设者相信,几年后当人们提起兵团时,一个定会加上“热点旅游目的地”这样一个新的称谓。

  从珍妮的纺织车到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欧洲用了数百年;从《独立宣言》到西部拓荒,美国用了200年;在中国西北,从人耕犁到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从引天山水漫灌盐碱地到95%的高产高效农田滴灌覆盖率,从人均每月250克清油到年均工资超过1200美元,兵团人只用了50年。面对未来,兵团人将创造出更多让人无法设想的奇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