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深港都会圈能否圈来人口红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23:4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胡佳恒 香港的高物价使港人不愿生育,低出生率的困扰亦已缠绕港府多年。薪火难以相传,邻近的深圳就成了增加“人口红利”的火种,不过近十年来深圳一直期待的“深港一体化”和香港最近提出的“深港都会圈”的成败与否,决心仍在港人;而香港的此种新问题,一些大陆城市也即将面临:人口一旦老化,城市管理者该如何破局? 构建深港都会圈 700万+200万=?香港正试图给出答案。 “我们绝不能允许人口老化及缩减。要保持竞争力,我们必须增长”,曾荫权最近向海外媒体发出讯号,“像纽约和伦敦一样,我们有创建全球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为1000万人口谋求相当好的生活。”但港府统计处8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香港要达到这个愿景的日子还很遥远:2007年年中,香港人口为692.17万人,实际人口增长仅为2.8万。如以目前正常的人口增长速度,突破700万关口尚需等到2009年。 于是另一个动作让人们看到了曾荫权的智慧:港府本月已向中央政府建议,向所有深圳“户籍人口”发出可多次到港的“电子入境卡”,以使他们可随时到港旅游消费。上述建议现正等候中央审批,若得到支持,最快可在今年10月的特首施政报告中宣布,并分阶段付诸实行。 纳入200余万深圳户籍人口之后,曾荫权构想中的“千万人口全球金融中心”开始浮出水面。 素有曾荫权智囊之称的香港“智经研究中心”也于上周正式发布《建构港深都会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构深港都会圈”,而此类口号深圳已呼喊近十年。 低出生率难题 香港的小学校长们要面对的问题,恐怕比特首更头疼。 屯门小学校长会主席周锦祥校长表示,今年屯门区小学毕业生人数是5500人,而入幼儿园的适龄儿童仅3300人,“这意味着学生数量将减少40%。” 香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多数会在原区就读,流动率非常低,去年屯门区小学空置学额已达2535个。而全港报读2007/2008年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人数又从上年度的5.1万下降到了4.6万,预计这个9月开学之后,全港小学一年级将缩掉156个班级,不少小学面临“杀校”危机。在此前的2005年,香港学校资源重组,14间小学已因招生不足被关闭(香港俗称“杀校”)。 导致学位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过低的出生率。香港2003年的出生率就已在世界225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最低,每千人只有7.63个新生婴孩。未来30年,如按现在的低出生率,香港每千人儿童比率将由现在的227人降至182人。随着香港男士北上娶妻成风之后,令香港适龄女士更难找到配偶,根据港府统计数据显示,可以估计目前大概有十万名适婚年龄女士未能找到其合适的配偶而选择独身。即使成婚选择生育,迫于生活压力,港人也以小家庭为目标,一个小孩非常普遍。有的女性因结婚时已届“高龄”而不敢生育。 出生率下降了,奶粉却卖火了。 “很多内地人觉得香港的进口奶粉质量好,所以都是整箱整罐地来香港买进口奶粉,一到双休日,更是成群结队。” 香港弥敦道太子地铁站附近屈臣氏专卖店的一名莫姓店员说。另一名店员讲述的经历更是称奇:一个内地人带着几个同事来“扫货”,“一开口就要10箱每箱12罐的奶粉,商场库存一下被清空,不得不挂出‘断货’的牌子。” 香港奶粉旺销的背后显现出内地新生儿出生的激增:产科专家预计,仅广州一地,新生儿的人数就要比去年增长两成。这样的增长也许是曾荫权做梦都想要的。而“自由行”政策的推出,旺了香港,也改善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地居民坐上火车,就可到香港为孩子买到进口奶粉,不过,上世纪80年代中英街人潮汹涌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万里长征第一步? “就开放深圳户籍居民赴港来说,我认为对深港一体化的作用、对香港经济的实质影响非常有限。”呙中校表示。2002年,武汉人呙中校深感深圳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于是撰写《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引发中国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五年后的今天,曾与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面对面谈话的呙中校,已作为“大陆专才”获邀往香港工作。 呙在最近的文章中指出,目前深圳户籍居民一年去几次香港已很普遍,至于因商务需要多次往返的,办一个商务签证就可以了。因此这项措施对香港经济助益不大,不过是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的一个扩展,仅是允许深圳特区居民较其他内地居民享有更多一项“特权”而已。“对于深港同城化、深港一体化,这个措施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像呙中校这样通过人才引进渠道进入香港的内地人,目前仅占到香港总人口的近1/350.不过此项举措的来源是有依据的:智经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所有受访的深圳企业都表示,现行的签注政策极大制约了企业与香港开展正常的商务活动,深圳企业的普遍心态是欢迎香港人来深圳商谈公务,自己赴港则能免则免。 据香港政府估算,香港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缺口是10万名,而自2003年放宽内地合格专业人士的签注手续以来,只有1.7万名专业人士到港。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推出后的8个月内,引进的优秀人才不足每年1000个签注名额的20%。有评论指出,这很可能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内地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英语流利、专业技能出众的人才在熟悉的环境中就能得到高报酬工作。而如果他们本事更大、志向更高,完全可以直接去纽约或伦敦。 更大的危机 人口老化、人才匮乏仅是香港竞争力下降的佐证之一,但它正在引发更大的危机。 香港投资推广署最新一次年度调查显示,有1200多家外国公司在香港设有地区总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邬宏远认为,虽然从统计数字看,香港似乎仍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热门落脚点,但北京、上海甚至还有广州对跨国公司前往设立地区总部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大:这三座城市都公布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前去落户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赋予分销和进出口方面的特别权力以及扩大市场准入等。通用电气和联合利华都率先在上海设立了大中华或亚太地区总部,此后埃克森美孚、柯达、强生的地区总部也先后进驻上海。 事实上,过去几年已有多家跨国公司将原本设在香港或新加坡的地区总部迁到大陆,比如通用汽车。截至2006年末,154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落户上海,181家落户北京。虽然这些数字还不是很惊人,但随着广州、南京、天津等城市加入这股大潮,结果将是香港日渐受冷落。 “面对雄心勃勃、干劲十足、充满活力且表现出一定远见的大陆,香港政界和商界精英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技巧和灵活性,在来自大陆城市的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中,扭转他们城市日渐被冷落的局面?”邬宏远评论道。 其实,婴儿潮退潮后造成商业中心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2000年普华永道就曾发布报告,称美国全境已有140个大型跨区购物中心“死亡”,另有250余个正面临着这一残酷的趋势。时至今日,美国购物中心倒闭的数量仍然是有增无减,部分发展商开始有计划地拆掉一些在战后建造的庞大购物中心,以寻求新的出路。 漠然变成急迫 不过事情也正在发生变化。 7月1日深圳湾口岸正式开通,半个月后香港屯门区24所小学和幼儿园就挺进深圳招生,招生范围不仅包括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的学童,还包括在香港出生的学童。即使父母双方都是大陆户籍,只要学童持有香港出生证明书,并确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都可提交申请。实际上,目前“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的现象也已不罕见。也就在最近,香港6所大学分别开通了的中文.CN域名。 而对于和深圳的融合,香港特区政府的官员也正从刚回归时的漠然,变成现在的急迫。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来自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的竞争。 智经研究中心在《建构港深都会报告》中承认,目前深港两地人员双向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其主要表现在深圳人难以方便进出香港,这造成深港两地资金、商品、信息和服务等要素流动难以达到较理想状态。 作为单一的城市经济体,人口流动性差在所难免。尽管在过去10年,香港多了60万人口,其中92%来自中国大陆,但由于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导致香港今天的国民平均生产值跟十年前没有大的分别。 “香港的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其实都与人口流动性差有关。纽约、东京及伦敦与周边地区没有制度差异,更没有国境限制,可以很自然形成一个大都会,经济上升时期优秀人才会顺势往中心区聚集,经济极速扩张时又可以发展卫星城,经济衰退时中心区老龄人口及低收入人口还可以自然向周边地区迁移,这样实现人口不断换血,保持生命力,但香港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人口生态体系。”呙中校如是表述。 当下,随着日前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第二条跨境铁路通道落马洲支线的正式通车,港深两地官员近期频频提倡建构的“港深都会”的目标看似又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在一个月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香港,问及深港西部口岸一天通关能力有多少时,衣着光鲜的香港口岸工作人员还是满脸通红不知如何作答。 建构“港深都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形成“港深一小时都会生活圈” 2.研究机场铁路对接,联手打造港深超级空港3.基于建设“港深都会”的背景,规划香港边境禁区4.成立“河套发展管理局”,积极推进河套地区开发5.打造中国第一个顶级的国际大都会,从国家层面规划港深未来6.经营“港深都会”品牌,吸引跨国公司和内资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7.深化金融合作,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8.从具体项目入手,有效落实“深港创新圈”合作9.加强教育和文化合作,启动“港深人才培养计划” 10.着眼可持续发展,共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节选自智经研究中心8月公布的《建构港深都会》报告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