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武汉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22:25 《小康》杂志

  一个月前落选第三批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申新”失败,但是武汉突围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突围,或者窒息而死。

  4月10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这是国家继2000年设立西部办,2003年设立东北办之后的第三个区域战略办公机构,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进入更具操作性的实质性实施阶段。

  开题 从机遇开始

  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武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令沉寂的武汉重新活跃起来。在最近公布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件中,武汉首次提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蓝图。随后,武汉又提出“武汉新区”的概念。

  武汉的优势依然存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前列;科技教育发达,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财政收入去年502亿元,2007年直奔600亿元;工业基础雄厚,并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以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业和钢材制造业居全国前三位;与沿海城市相比,武汉商务成本较低;地理位置居中,腹地广阔,交通通讯便捷,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巨大…… “随着富士康和中石化80万吨乙烯等六大百亿产业和大项目落户武汉,武汉对圈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这些优势,单项存在于某个城市不稀奇,但这么多优势同时集中在一个城市,罕有而珍贵”,赵凌云认为,“关键的是,在过去的20年中武汉是在不断的积累,等到适当的时机这些综合优势将会集中体现。”

  武汉房地产在现代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篇章上一直比较沉默的。但是2007年“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第一站却选择了武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武汉的经济、城市与房地产都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其他中部城市类似,武汉房地产也处于市场发展的早期形态,商铺、写字楼或者其他建筑综合体的市场占有率和住宅相比仍然较小。此外,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也深刻影响着武汉房地产的未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梦想的市场。” 耀江神马实业(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锦汉对记者说。

  武汉西郊昔日的大农场———东西湖区在武汉只是一个小区,但却提供整个武汉市场90%的啤酒、70%的牛奶、50%的方便面、40%的碳酸饮料。“东西湖农业基础优势和江汉平原腹地的原料及市场实力,周边近400平方公里的大型农场群是其上游资源。”,刚刚忙完与三江集团签订投资开发协议仪式的武汉东西湖区长晏蒲柳告诉记者, “我们在培植支柱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还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并高起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东西湖区政府将对天河机场开放物流信息平台,并在区内建立航空物流“一站式”服务运营模式,积极吸引和推介国际、国内知名航空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工企业在东西湖区落户.现在东西湖区已成为武汉市三大经济增长极和城市布局的三大产业带之一。

  汉正街也在重塑自己的形象。2005年9月28日,“汉正街复兴联盟成立大会”举行,6家开发企业与汉正街管委会共同结成汉正街复兴联盟,并庄严签署《汉正街复兴宣言》,重振“天下第一街”,试图以新一轮商业地产开发擦亮汉正街这块金字招牌,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莫过于“传承一个500年,再续一个500年”。     

  突围 从城市圈开始

  7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带队的考察团飞赴武汉。10天之后,武汉市市委书记苗圩揭开了武汉方案的神秘面纱。苗圩透露,武汉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打城市圈牌。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完成的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规划将于7月29日在北京进行评审,这是最后一个编制完成的中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已演变为城市群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 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 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整个圈层将会强化主城武汉的综合实力。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教授,是武汉角逐“新特区”的积极支持者,从2003年起,伍新木就担任《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的首席专家。他表示,武汉城市圈起步早,已经作出了规范权威的规划,“若能列为国家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经验、道路、模式、体制机制的普适性、示范性意义会很大”。他认为,“新一轮的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摒弃了之前传统建特区,给政策、给优惠的办法。新的试验区,没有政策上的倾斜,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和民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他还对记者说,随着圈内产业融合步伐的加快,城市圈产业格局将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武汉的集聚效应会大大增强,随着周边8市一批企业的总部或营销总部搬到武汉,这种“工业双迁”的模式,使“总部经济”和“工厂经济”产生分离,将刺激原有封闭的各城市政府行政机构。

  也有专家指出,由于武汉城市圈中其他八城市规模太小,武汉城市圈应该以更加开放的的姿态,积极与其他城市和地区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争取经济良性快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武汉城市圈不仅仅是囿于湖北省之内,而是成为中部的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教育科研中心,与其他中部的城市一起构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破局 从高端路线开始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中部崛起主要在于依靠接纳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或“东引西进”。但事实上,尽管湖北省、武汉市都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热忱与努力,东部地区的产业并没有预期中的那样向中部转移。

  “东部的产业转移被湖南、江西安徽所拦截。国家入世后,西部地区的人力优势又比中部地区明显,环境容量也比中部地区大。”在探究武汉今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时,赵凌云如是说,“由此产业资本直接跳过武汉甚至湖北这个区域,武汉发展遭遇‘东抢西夺’的困局。”

  “未来武汉的商机,当属服务业和金融业两块领域最有前景。”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高端服务业发达程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今的武汉,走的是一条“增量式发展”的道路。武汉在招商引资方面要走高端路线,占领高端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引进产品内容上,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2006年,武汉市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成为中部地区惟一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市政府决定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今年4月10日-11日,在武汉召开首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合作国际论坛”上,10多家与会的世界500强企业表示了入驻武汉的意向。而且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巨头EDS正式入驻武汉光谷,将其全球第四个服务中心设在武汉,成为继IBM之后,又一个把全球外包服务中心设在武汉的跨国外包巨头。 而排在这两家公司之后的,还有微软、英特尔、西门子等大部分企业。

  再问大武汉

  武汉的确重新翻开了一页,并且有一个不错的开头。

  但是,冷观武汉的发展,依然并不那么乐观。

  例如武汉引以为豪的几大优势,放在当前的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来看,这些优势并不是多么突出。如今,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介绍投资环境,似乎都离不开交通,“通江达海”、“贯通南北,联结东西”的也不少,即使偏远的城市也千方百计从“两通(交通、流通)突破”。

  当今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立市之本,人才争夺战更为“白热化”。被视为城市支柱的优势产业,钢铁、汽车、石化、烟草、光电子等,都不能简单称之为“人无我有”了。

  具体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城市产业构成,不难看出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首位度过高,城市圈出现断层结构。至于城乡二元结构、传统的增长方式、环境和资源压力增大、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高发,自身政府管理效率不高、企业家创新意识不足、市场诚信氛围不浓等更是潜伏着的矛盾和隐患。

  同时,武汉还面临着中部其他中心城市强劲发展态势的挑战。特别是分别位于武汉城市圈南北的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动作更大、发展更快,成为武汉城市圈强劲的竞争对手。

  我们看到,光谷、汽车城和钢城构成的稳定铁三角正撑起武汉新世纪的天空。相对于中部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总部经济成为武汉最具有自身个性的一张“王牌”。这张牌对武汉的产业升级、城市地位、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质的提升,进而可以全面带动武汉城市圈。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副牌武汉能够有多少胜算呢?

  2006年五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