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8日17:1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30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正式拒绝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称,这一表态得到了欧盟及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等其他国家的认同。他们认为,中国几乎所有的稳赚不赔的行业都被垄断——石油垄断、烟草垄断、电力垄断、交通通讯垄断、土地垄断、金融证券保险垄断,中国甚至恨不得将党支部建到外企的班组,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自2016年12月11日起,在对中国反倾销中,必须终止采用替代国价格计算倾销幅度的做法,同时WTO成员国在中国入世届满15年时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现今,美国、欧盟和其他一些WTO成员国以中国没有开放国内所有商品市场为由,拒绝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认为,的确,我国在土地、电力、石油等方面没有实行所谓市场化,而且在这一点上我们从来没有变。关键是西方发达国家如何看待我们“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过去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他们同情我们,看重的是后一部分,故认为我们是“市场经济”,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看我们是前一部分“社会主义特色”,所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心态发生变化了。

  虽然笔者经常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看问题,比如,民营企业带动了大量就业人口,缓解了就业压力,为中国的经济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不能否定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到达顶峰,资本主义从1911年民国建立以来几乎试过世界上所有政体,结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战争频发,在那样的背景下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现代化。恰恰是留洋与本土相结合,才有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精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所谓“精英”,事实证明他们选择国家控制相关企业进行垄断的道路是对的。高铁驰骋大江南北、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巨型射电望远镜建成、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这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放在私人企业是不可能出现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绝不可以让国外财阀资本家染指,这是保障所有中国公民权利的基础。试想,如果我们的水、电、交通、通讯、能源、金融等等任何一样被外国资本家控制,我们面对的绝不是“国企任人唯亲、成本虚高、乱交学费、贪污腐败”这些问题,而是会面临挨冻受饿、你死我活的问题。这些国外的财阀可不管我们室内温度舒适与否,只关心他自己的利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只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国外垄断资本永远不要妄想染指我们的国有企业!因为,这是国民幸福与尊严的根本保障!

  所以,我们自己要有定力,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实在是太符合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的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了。与其低三下四地去祈求人家承认,不如自己挺直腰杆,埋头苦干。听蝲蝲蛄叫难道还不种庄稼了?

  实际上,美国是想以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由,在11月发起的对中国产普通合金铝板的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制度。替代国制度是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的,由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在确定其正常价值时,不使用出口国的实际成本,而选择一个市场经济第三国或进口国的同类相似商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使用“替代国”价格计算倾销幅度,将很容易认定中国企业存在倾销行为,并可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大大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将其完全排挤出美国市场。

  如果更细致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激烈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级别。西方垄断财阀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国的劳动力生产要素中已经赚得衣钵满满,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牢牢控制所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知识产权两端,中间的制造业留给发展中国家,同时污染也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便可以坐享其成。所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买什么什么都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困境,为了经济发展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惨痛代价。但他们不承想,中国人太努力了,现在已经开始往所有产业链两头延伸,奋起直追,如高铁、核电、量子通信等产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中国全产业链都如高铁般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移至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西方国家的经济将会遭受巨大冲击。这是一场性命攸关,双方都没有退路的生死博弈,此次西方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而且西方国有资源垄断比我们只多不少,且更深入、更利益化、更集团化。

  中国现在正飞速发展,但也不能够盲目乐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一边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边消灭不争气的蛀虫,才是正道。(作者:景乃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