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1日15:04 新浪财经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中国价格改革论坛·2017” 于12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在会上表示,近年来价格总水平虽然说较为平稳,但是结构性变化较为突出,服务等非食品价格的推升作用加强。

  他表示,去年服务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达到了40%,也就是说接近了食品价格的影响。今年很可能服务价格影响会超过食品价格的影响。

  卢延纯还表示,一个行业的价格指标应该存在一个合理区间的概念。比如当前正在社会上非常热的煤炭的价格调控,煤炭的价格调控应该存在一个运行的合理的波段或者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价格点。

  他判断,预计明年世界经济会好于今年,加上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2018年大宗商品价格应该高于今年。

  具体如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说是党中央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及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样一个决策事关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但结构性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市场的供求及市场价格上。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研究价格改革。价格改革很重要,我们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应该是推进价格改革,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价格改革一直就是改革的核心。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价格运行的特点及思考,主要是基于价格监测的角度进行的一些观察,进行一些很粗浅的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目前价格运行的新特点;二、目前价格调控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三、对价格调控的一些想法。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价格运行确实有些新的特点:

  一、价格波动的区间正在下移,稳定性有所增强。

  过去我们国家也出现过很多次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或者价格的急速下跌,但这样的情况都是需求的不断扩张、急速扩张或者需求突然的萎缩造成的。在今天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改善市场供求矛盾,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我们观察从2012-2016年,我们国家的CPI平均涨幅2.1%,处于一个温和上涨的区间。分年看,年平均涨幅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2个百分点,显著的低于了十一五期间的水平。分月看CPI月同比涨幅在年内的振荡也在逐渐的缩小。相比之下,我们观察价格曲线更趋平化。

  二、价格运行结构性变化明显。

  从我们监测的数据看,近年来价格总水平虽然说较为平稳,但是结构性变化较为突出:

  1、服务等非食品价格的推升作用加强。以前CPI结构当中食品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一般很关注食品价格对CPI整个的影响。如今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以服务为主的非食品价格对CPI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我们测算了一下,去年服务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达到了40%,也就是说接近了食品价格的影响。我们判断今年很可能服务价格影响会超过食品价格的影响。

  2、PPI和CPI的走势出现分化,或者走势开始不一致。2012-2015年,PPI持续的负增长,但是期间CPI不仅没有回落仍维持一个正增长,个别月份甚至出现涨幅超过3%的这样一个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开始变化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9月份以后PPI迅速由负转正,大幅走高,但是CPI走势则相对温和。今年2月份还出现PPI同比涨了7.8%,但是CPI同比回落到只有0.8的这样一个水平。

  3、生态要素成本持续上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开始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比如说我们经常观察到的,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用工荒就是一个例证。

  4、民生价格需要更多的给予关注,由于低收入居民食品等消费比重高,居民月度消费价格指数,NPI,NPI基本都超过了当期CPI同比的涨幅,在CPI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需要更加关注民生商品价值变动的情况。

  三、影响价格形成和波动的因素增多。

  首先价格影响的因素发生了变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向传统行业日益的渗透和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分享经济蓬勃发展,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预期因素影响力增强。预期因素是影响市场主体经济决策的一个基本的要素,这是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达尔研究的结论。据我们观察,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随着我国市场化逐步提高,经济调整增强,预期在中国经济中的影响明显提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任务重时间紧相关改革措施出台又相对平缓,最终政策出台之后,市场主体预期的波动性较大。这种波动性进而影响到了行业的价格波动。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炭、钢铁等黑色系的产品期货、现货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部分原因我们判断在于市场对去产能、环保等这样一些政策的预期不断的增强。

  四、内外价格差开始缩小,关系基本国策。

  以农业为例2008年前除大豆以外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到2013年,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形成了一个堰塞湖。

  对此,从2014年以来国家进行了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改革玉米收储制度,降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缩小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

  据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外棉花价格差由改革前的最大的5300元/吨缩小到300元/吨,这个差距已经很小了。

  我们总的来看,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是要看到,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价格和调控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降低成本约束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之间如何进行协调?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但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涨势必会影响或者说削弱我们降成本的努力的效果。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二是我们如何促进农民稳定持续的增收,如何能确保我们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的农业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现在农业领域就是提供有效的供给,也就是说适销对路农产品。而农产品供给有效性,又离不开怎么样让市场在农业领域的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提倡要让市场在这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市场竞争当中农民又显而易见的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如何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促进农民能够持续的增收这确实是一项挑战。

  三是上下游价格的传导,如何缓解部分行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今年以来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中下游企业细润空间缩小,上下游企业利润分配不均,这一问题也很突出。比如煤炭价格上涨,用煤大户、电力企业整体亏损,我们的原料纸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现在导致中下游包装的纸箱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四是价格信息发布质量参差不齐。怎么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机构都在发布信息也在发布价格指数,但是数据和质量参差不齐,发布的信息不够完整、全面甚至不够真实。我观察要么是全球的样本量典型性不够,要么是由于利益趋动故意为之,从而误导市场预期。这种情况都会引起价格不合理的波动。

  五是外部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今年以来受美国等经济温和复苏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水平整体上行,我们中心编制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10月份同比上涨11.29%,我们预计明年世界经济会好于今年,加上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判断大宗商品价格应该高于今年。既然如此,这种输入性因素对国内市场价格整体的稳定运行势必会产生最大影响。

  基于价格运行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认为应紧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更加注重完善价格调控机制。

  一、我们考虑价格调控目标应更加注重区间概念,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从过去传统上的以一个靶心为中心的点调控转向以区间特征的区间调控。李克强总理讲过,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不滑出下限,价格涨幅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不刺激干预。在价格调控领域来讲也需要更加重视区间调控的概念。

  价格总水平有一个合理的区间,但是一个行业的价格指标也应该存在一个合理区间的概念。比如当前正在社会上非常热的煤炭的价格调控,我认为煤炭的价格调控应该存在一个运行的合理的波段或者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价格点。

  二、价格调控的方式应更注重结构性调控。价格调控不应该仅仅看一个指标的整体,而应该观察指标构成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决定为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调控的力度,或者调控的方向。比如说当前我国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或者说CPI当中的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我们观察已经出现了二维分化的现象。在这样一种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区别对待,进行结构性调控,避免调控一刀切。

  三、价格调控侧重点应更加的注重供给侧调控。过去企业学凯恩斯的相继决策理论和逆向调控理论,这个需求管理是一个短期价格调控的非常重要的拐点,但是现在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且这个矛盾现在看也是长期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消除这些障碍。相对而言,过去价格调控更侧重于消费者的角度,现在我们调控可能应该更加着眼于生产的角度。需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改革意见的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结构调整,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价格环境。

  四、价格调控手段应更注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刚才施秘书长已经提到我们现在97%的价格已经由市场形成,剩下的还有一些主要集中在水、电、气、油、公用事业、垄断性环节、垄断性行业这样一些方面。当然在改革的方向上我们仍然主张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但是我过去是这种观点现在仍然是这种观点,我们所有改革必须基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国情,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当前我们发展的阶段,市场的结构状态及竞争状态。进一步完善价格改革机制,该放的要放开,该管的环节、该管的商品品种要坚决的管好,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总之我的观点就是,市场要强,政府相应的管理也要强。

  五、价格调控过程应更注重预期管理;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提高,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也不断的增强,比如说大豆、玉米这种期货价格信息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了农户的种植计划和生产行为。中长期通过膨胀预期对城镇居民现在的购房行为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因此在价格调控的过程当中应建立健全预期管理的制度,形成制度化的预期管理体系,扩大优质信息发布量,有效引导市场。

  我过去长期做执法工作对于预期管理感受更强烈,要加强市场沟通与协调,提高价格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公开听取各方面的信息,还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各种大宗商品期货现货价格指数,价格预期指数等预期管理和引导的工具,提升预期管理的支撑能力。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