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0日11:01 新浪财经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近期,新浪财经推出访谈栏目《资管会客厅》,邀请数十位银行资管业负责人,分享他们对未来资管黄金十年的最新观点。

  由新浪财经、华创证券共同主办的2017年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将于5月25日(周四)在北京举办,邀请监管层领导、著名经济学家、10余位银行业资管高管等嘉宾与会,【点击报名】

  文/央行观察 李朝霞

  自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率先发行首支银行理财产品以来,银行业理财市场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的历程。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市场银行理财业务规模达30万亿,同比增速超过27%,银行业理财产品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近期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乱象整治”等一系列监管文件的出台,释放出“强监管”信号。银行理财必然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发展,未来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

  近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在接受新浪财经《资管会客厅》专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业务的变化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和产品端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来源和客户结构上,同业投资理财的占比会有较大幅度下降,机构理财客户结构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由预期收益率产品向净值化产品转型,理财业务回归代客本源;二是投资端的变化,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理财投资的标准化、透明化、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三是业务管理的变化,下一步资产管理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修炼内功上,包括加强投资研究、细化风控体系、注重绩效分析、强化大类资产配置等;四是体制机制的变化,未来我们期待银行资管独立子公司的出现,使理财与自营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隔离,另外在队伍建设方面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

  银行理财的创新转型要抓住三条主线

  银行理财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监管政策的出台,而应该在深耕理财业务的同时主动对监管政策和市场形势做出前瞻性的研判,主动管理,积极作为。在此前提下,银行理财的创新转型要抓住三条主线。

  第一条线:资产管理线。 提高银行自身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做到投资的专业化、分散化、集约化,将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细分,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实现纵深化发展。第二条线:资管投行线。以往的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是买方,被动接受市场上已有的金融产品。未来银行资管可以从原来市场买方业务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向投行业务递进,利用机构和客户优势,深耕基础资产,主动创设金融工具,提升投资回报。第三条线:财富管理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及时充分的进行信息披露,增强客户粘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

  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将体现在数字客户端

  目前,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更多的可能发生在产品端,主要是在零售客户上。如果我们把零售客户又区分成数字客户、中产阶级、私人银行、家族客户,这种竞争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客户端。据统计,这种数字客户大概有2亿人,如果未来监管政策有所放开,这些数字客户群将会是银行资管和互金机构的必争之地。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互金机构,其都要改革服务模式,提高客户黏性。

  理解“委外”关键点

  对于最近大家热议的“委外”一词,相关监管文件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于“委外”,不是单纯的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作为资产管理人,首先要确定好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并对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出于丰富自身投资策略、提高组合收益的角度考虑,对于自身不擅长、不熟悉的策略或领域,可以遴选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进行委外投资,同时必须要加强业绩跟踪、风险监控与后续评价。但如果因规模扩张过快而超过自身管理能力的原因,简单粗放的将大量资产委托其他机构进行管理,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提倡也是需要监管机构加以关注的。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我们也知道光大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是发行了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您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之内银行理财市场有哪些变化?银行资管业务会发生哪些转型?

  潘东:银行理财这个行业发展大概十多年,应该讲前面这十年是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认为从2016年开始,增速开始放缓,可能会进入下一个我们叫“白银时代”的十年。在未来的这十年当中,我们觉得银行理财市场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深刻的变化不仅会体现在外延的变化,就是我们讲的规模的变化,而可能更加重要的会体现为内涵的变化,还是同样的银行理财但是不一样的内涵。

  关于内涵的变化,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它:

  第一个内涵的变化是资金来源。如果我们从资金来源这一方来看,我们过去的银行理财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机构理财,尤其是其中的同业客户理财,大概能够占到15%,在未来,我们认为随着监管的去空转、去套利,包括最近监管加强,可能在资金来源的结构上,同业投资理财的占比会快速的下降,机构理财客户的内涵会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这是从资金来源端,我们叫资金结构、客户结构。资金来源端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我们过去大量的银行理财是预期收益率型的,未来会向净值化转型,我们叫回归本源,所以产品端回归本源可能是未来十年我们会看到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变化,这是从产品端、资金来源端的分析。

  第二,从投资端我们依然会看到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过去银行理财,因为银行是做信用出身的、做信贷出身,信用风险管理是我们的长项。目前遭到“非议”的非标,它的占比一定会下降,标准化投资的比例一定会上升。再比如理财投资通道层层嵌套,这些随着统一监管,给到所有的资产管理人同样的身份,这样我们未来在投资端,会看到标准化的成份越来越高,通道越来越少,透明度越来越高,市场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在投资端我们感到这个行业会发生的变化。

  第三,从业务管理上,我觉得内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的银行理财发展十年,快速增长、内功不够,很多精细化的工作还没有去做。在未来的十年,我觉得可能越来越多的管理人会把精力重新放回到我们叫练好内功上面,比如说我们的风控体系更加的精细化、我们的绩效分析系统更加的智能化、我们的大类资产配置的模型更加的市场化。

  第四,未来的银行理财内涵的变化,不仅是从资金端、投资端、风控端,还包括在体制机制上的变化。过去的银行理财我们都是说在银行里面有这么一个部门在干这么一个事情,社会一直也诟病说叫“影子银行”,我认为在未来的十年我们可以期待银行资管独立子公司的出现。我觉得这个严格的防火墙,以独立子公司的名义去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这个其实也是国际惯例,所以未来我觉得在体制机制上,一定会看到独立子公司的出现。另外,对于我们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将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因为资产管理行业就是“人脑+电脑”,它是一个非常轻资产的业务,我们现在对人脑的重视度是不够的,在未来的十年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综上我们认为,未来的银行理财十年可能就是我讲的这些深刻的变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变化,在内涵上的变化我觉得可能会更加的重要。

  新浪财经:您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一下2017年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您觉得应该哪个关键词呢?

  潘东:“转型”吧,上次接受采访时我提出了“合规”、“转型”、“创新”三个关键词,但我想如果只用一个词的话我觉得就是“转型”,其实合规也是一种转型,应合规的要求去转型,产品端要转,投资端要转,内部流程要转,体制机制要转。

  新浪财经:银行资管与互金机构的竞争,就像刚才您说的投顾,这方面的竞争您是怎么看的?

  潘东:我觉得是这样的,银行资管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目前主要会发生在产品端,就是我讲的财富管理服务端。现阶段投资端即使是智能投顾的模型出现,估计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目前被动投资的策略毕竟在中国的份额还是有限的,所以我觉得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会发生在零售客户。如果我们把我们理财产品的客户分为零售客户、公司客户、机构客户,那么跟互金的竞争可能会发生在零售客户端。如果我们把零售客户又区分成数字客户、中产阶级、私人银行客户,这种竞争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客户端。数字客户的特征是什么呢?人口基数特别大,据他们统计说有2亿人,也许每个人没有多少钱,但群体年轻、网络活跃,所以我觉得数字客户群可能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跟传统银行资管在财富管理上抢夺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点,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其实银行理财一直也在改革,我们今年的零售理财销售的一个主力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客户的黏性,叫直达客户。有可能今年我们的传统金融机构,像银行理财,会在移动互联网的销售上去做一些努力,或者提前做一些工作。目前监管规定是不允许银行理财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代销的。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则不是统一的,监管一直要求,银行理财第一次买的时候必须到柜台去面签,然后第一次做当面的风险评价,但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受这些内容的监管。但是反过来讲,将来比如说监管的技术越来越高级,监管也在不断的完善,我觉得我们提前去做些准备是好事情,叫未雨绸缪吧。

  我理解,投资端不叫互金机构,我觉得我们在投资端跟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的机构,可能会在量化对冲策略、被动投资等方面有一些竞争。因为现在国内有一大批人,他们在用人工智能、用大数据、用模型算法去做量化对冲策略、去做被动的指数策略,这一类东西有可能将来会是人工智能替代人脑,但是在价值投资上可能人脑比机器会更加擅长。所以说短期看我觉得竞争可能就是销售端,因为私人银行客户和中产阶级相对来讲比较有钱,但是他们都很理智,他们不会跑到互联网上买个几千万的理财,就是一般的老百姓花个几千块、几万块,他们叫小而散,我觉得小众客户、大数法则。

  新浪财经:您刚刚也谈到了银行业资管业务可能在体制机制上也会有一些转型,现在随着监管新规的出台,光大银行在以后的业务中应如何做到合规发展?

  潘东:如果讲2017年,我们银行理财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合规要提到第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如果合规做不好也不要谈赚了多少钱,可能你在这个市场里面会活不下去的。所以我想合规风险的防范就是起码大家在思想上首先要把它提到一个可能比往年更加重要的这个地位来做。

  光大银行在银行理财里面一直是非常重视合规管理的,我们从2013年成立资产管理部的那天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处叫合规与风险管理处,但是今年我觉得在合规上跟往年不一样的,就是可能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监管新发的一些文件,我们去满足一些要求之外,我们还要主动的去做一些前瞻性的研判,因为古话说未雨绸缪、船小好调头,银行理财其实到现在30万亿了,如果我们对很多东西没有做前瞻性的研判,等到监管政策变化、债券市场央行发一个什么文件、或者股票市场证监会发一个什么文件、或者货币市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这种被动应对会变得很艰难。所以我觉得今年在合规上可能跟往年不一样的,就是要增加主动性,要积极作为。

  新浪财经:增加主动性的前提下光大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比如在产品配置、销售、投资、管理、盈利模式方向上如何进行创新、转型?

  潘东:我觉得银行理财的创新其实可以从几条线去展开。

  第一条线,我觉得应该是讲资产管理线。资产管理线本身就是要提高银行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资产管理行业里面,包括国际、国外的经验,真正赚钱的可能是靠大类资产配置,就是你看准了这个大的周期,抓住了大周期,抓住了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可以保证你为投资人赚更多的钱。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因为所有的银行都叫资产管理部,但是我们看到,同样是叫资产管理部,其实我们的资产管理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光大银行,我们是高度强调投资的分散性,强调说不要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现在投资的不确定性在提高,很难说股市就一定会赚钱或者债券市场就一定会赚钱,没准有的时候货币市场反而是赚钱的。

  所以我们强调投资的分散性、投资的集约化、投资的专业化。这个就是我们自己强调的管理模式,就是“双F”的管理模式。第一个是Fund Of Funds的管理模式。我们从2013年开始,投资体系就是按照“FOF”来搭建的。我们会发现证监会去年开始正式的在公募基金行业、在私募基金行业开始推FOF模式,社保等大资金管理机构也采取这种模式,近期关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主流研究也建议采用这种三层架构。我们会看到“FOF”这个模式作为大基金的管理人,是能够有效的去做投资的专业化、集约化、高度的分散化,这是我们的讲的第一个F。我们的第二个F就是我们的Fixed income固定收益投资。因为银行本身是做信用风险管理的,在没有银行理财之前,银行的资金部也是债券市场主要的参与人,所以银行的基因就带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基因。所以我经常说如果讲信用风险的管理,全市场资管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最强的一定是银行。我们光大银行一直也是采用了这个“固定收益+”的投资逻辑,包括我们自己在信用风险管理、信评系统的建设中,这几年都倾注了很多心血。这是第一条线,我们大家要着力去深挖的。

  第二条线,我觉得叫资管投行。什么叫资管投行,券商基金他们做资管是单纯的买方,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市场上已有的金融产品,但是中国的市场结构是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间接融资的占比是80%,这个跟美国、跟国际是非常大的不一样。银行的长项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全国都有网点,我们全国的大中型各种客户都是银行的客户,因为中国是一个强银行的金融体系。我们可以用资管投行的逻辑去深耕基础资产,我们提前去挖掘基础资产,比如说现在的产业基金、政府采购、PPP,基础设施、证券化、并购、混改,这些都是我们着力和创新的方向,而这个优势是整个资管行业里面其他参与人的优势和资源禀赋远远赶不上银行的。所以你会看到,近年来,光大理财提出了资管投行的理念,就是我用投行的思想去挖掘寻找最优秀的基础资产,然后把这些基础资产用一些合适的资本市场或者是间接融资市场的一些工具,去投资组合,把它工具化之后,做成理财产品。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理财产品的投资人能够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风险较小的投资回报率。有人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我说不全对。如果我们是用自己的资产管理技术去做大类资产配置,用自己的资管投行的思路去挖掘优秀的基础资产,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组合,按照绝对收益策略的逻辑去管理,确确实实为客户能够赚到这么多钱,就不是刚性兑付,而是一个绝对收益策略下的一个投资逻辑,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二条线,是资管投资线。

  第三条线,是财富管理线。财富管理线就是指我们的投资者服务,刚才我讲的是资产端的内容,财富管理线指的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端,包括零售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家族客户、公司客户、同业客户等。如果说某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在监管趋严的时代,做好了财富管理的投资人服务,比如说信息披露,比如说我们每个季度的投资者的路演报告,比如说我们做一些智能投顾的模型,帮助客户去做大类资产配置。包括我们光大银行很早做了一个APP,就是想用一些互联网的工具,把这些工具给到我们的客户,帮助他们去做大类资产配置,帮助他们去选理财产品,在财富管理端形成特有的竞争力,跟客户的黏性就最强,这样一方面抓住了资金来源端的客户黏性,第二个,在资管投行端抓住了基础资产的黏性,同时在资产管理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技术,最好的实现了风险收益的投资比,我想这样的资产管理人将来一定是可以在竞争中胜出的。

  新浪财经:刚才您在资管线上提到了“三个化”,分散化、集约化、专业化,分散化是分散风险,关于集约化和专业化方面能谈一下重点是哪些方面吗?

  潘东:分散化主要指资产要高度分散,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专业化讲的是什么,我们光大银行资管部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我们的投资团队大概分成了四个组,第一个组叫组合管理及流动性投资组,他们专门负责大类资产配置、货币市场工具投资和流动性管理。第二个组叫固定收益组,这个组就负责公开市场的债券投资。第三个组叫结构化投融资组,这个组专门负责深挖项目类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基金、并购、股票质押式回购等,我们叫项目投资类组。第四组叫资本中介组,就是从事跟资本市场相关的一些业务。其实没有一个人是有三头六臂的,没有一个投资人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比较强调专业化的团队,如果说今天我们要看一个固定收益的资产,我一定是让固收团队去做,如果我要看一个结构化投融资的资产,我一定是让结构化投资团队去做,今天股票市场有一个资本中介业务,比如有一个量化对冲的、有一个打新的基金或者一个定向增发的项目,一定是请资本中介团队去做。这样这些人可以聚焦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深挖,然后形成自己的专长,这是我们讲的专业化。

  新浪财经:其实就相当于说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在一个领域从1做到100。

  潘东:深挖啊,他们每个团队,其实资产管理的人员有两种,一种是垂直纵深式的,一种是平台延展式的。垂直纵深式的就是说,要在某个特定市场或策略深挖。还有人说我这个人要全才,什么都要会干,既要看股票,又要看债券,还要做流动性投资,类似于混合型基金的投资经理,这就是平台延展式的,这两种都有,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个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要有不同的团队,在不同的领域去深挖。

  新浪财经:您能简单的讲讲光大银行2017年的投资策略及产品的整体思路吗?

  潘东:投资策略我觉得今年还是“固定收益+”的投资策略吧,首先是把固定收益投资做好,因为这是底仓,所以今年的固定收益投资第一个防信用风险、第二个防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第一个策略就是“固定收益+”,把底仓打好,把固定收益做好。第二个策略就是结构化投融资,通过结构化投融资去深度挖掘基础资产,创设一些品质比较好的基础资产,为我们的整个组合去做收益。第三个策略,就是资本市场策略,要去寻找一些波动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我们还是定位在,比如说量化对冲的策略,定增、打新、资本中介等等这些策略上。第四个,今年还有一个流动性,流动性管理创造价值,因为以前大家觉得流动性管理都是损耗成本的,今年我们发现随着流动性趋紧,流动性投资如果掌握好了时段和波段,也是可以为组合增厚收益的。

  新浪财经:我看了一下光大银行的同业业务当中,同业业务当中我看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开展了同业业务,这些同业业务和委外业务有什么区别?同业业务当中也有一些委托资产管理,比如政策性银行当中也是委托资产管理,这个方面跟委外业务有什么区别?

  潘东:其实媒体这些年包括监管机构对“委外”这个词大家的议论比较多,其实你去查遍所有的文件,对委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什么叫委外?首先是说资产管理人要定自己的投资逻辑,定完你的投资逻辑、投资策略之后要看,哪些策略是你的能力达得到,或者你自己的固有优势自己管理更好,哪些策略是市场上有效的,但是你自己现在还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你委托他去管,但是你对他仍然有绩效考评、有考核的明确要求。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光大银行也有一组量化对冲的产品,我们自己是母基金管理人,我们要定策略,负责择时申购或赎回,同时我们会把底下的子策略交给不同的管理人去管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主动管理的母基金,如FOF,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底下的子基金是委外管理的。

  我觉得要把委外梳理成几种情况去看。第一种委外,我觉得应该是鼓励的,就是没有一个投资管理人他的能力是百分百的,他为了让自己的策略更加的丰富化,他会选择一些行业里面更加优秀的人来代自己做,比如说大宗商品的策略,比如说股票多头的策略或者量化对冲的策略,这么做的好处是说,就像我刚才讲的,整个资管市场既有大而全的资管机构,也有小而美的基于某一个点、某一个策略、某一个领域的机构,我觉得这种东西是为了丰富策略的多样性,它不叫委外,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不叫“委外”罢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国际国内都会留下去的,这一类的委外管理人或者这一类的产品管理人、私募管理人,他是有他的生命力和市场空间的,不会说将来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类,我们讲所谓的委外。

  第二种委外,我是不太赞同的,就是这两年,特别是这几年资管行业发展很快,不管是证券、保险、银行,这个里面有的管理人自身是没有能力的,也许能力就是管1千亿,但是他发5千亿的理财怎么办?自己管不过来。所以他不得不很粗犷的或者比较粗线条的把这些资产委托给别人去管理,这个属于你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你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于这类我建议管理人要把发展的规模增长的速度放下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的规模和自身的管理能力相匹配,这是第二类的委外。

  还有一类所谓的委外,其实是出于种种的监管的规定,比如说我们现在税收政策,就导致了很多银行可能自营的金融市场投资为了避税,然后通过基金公司去投,那个不是委外。如果将来政策没有避税的因素了可能这个业务很快也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个事情。

  委外关键要点:第一,作为管理人首先要定好策略;第二,在定好策略基础上遴选管理人,优中选优,选出最优秀的管理人;第三,要加强监控,要随时关注他们的业绩、他们的回撤、他们的持仓,我们都是要穿透持仓的,所有穿透持仓每周我们都会看的,预警债自动会跳出来,及时的策略调整;第四,在组合层面的一个对冲管理。所以如果你把这四点都做到了,我觉得管理也基本到位了。

  新浪财经:光大银行在委外业务上面现状以及将来的规划什么样子的?

  潘东:光大银行从理财业务开办起一直强调自主投资为主,我们要打造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所以我们的策略一直是自主投资为主,委外只是非常小体量的投资能力的补足,比如说在量化对冲的策略上,在商品CTA的策略上、在股票多投的策略上,或者在一些债券上,以交易赚资本利得为目的的投资上,我们有体量很小的委外。

  新浪财经:您怎么看待FOF成为资管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潘东:光大银行从2013年成立资产管理部,我们一直讲的“双F”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F就是“FOF”的管理模式,我们从2013年开始,投资体系就是按照“FOF”来搭建的。所以我觉得FOF的这个模式对于大资金管理,比如说社保基金,比如说银行理财等,一定有它优势的地方。

  我理解,FOF有两个含义,FOF的一个含义是说,FOF是一种管理模式,即“Fund Of Funds”的管理模式。在此种模式下,理财产品不是直接投资基础资产,其投资对象是按照基础资产类别构建的集合投资工具(类似于FOF 中的母基金)。此种管理模式具有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分散化投资等优势。FOF的第二个意思是说,FOF是一个产品,它可以是一个公募基金的产品,也可以是一个私募的FOF,也可以是一个银行理财的FOF,这个产品把它卖给投资人,我觉得这两种东西都在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变化,我并不认为它是转型的唯一力量。但是FOF的这个管理模式肯定是属于资管行业里面、这个丰富的生态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也不是说大家都去干FOF,这个是误区。有一组统计数据,中国现在资本市场的股票大概五六千支,中国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有多少支呢?6千支。基金行业做FOF的逻辑是说,基金太多了,老百姓不知道该买哪一个,所以要优中选优,构架一个金字塔型的产品体系,使逻辑更加清晰。

责任编辑: 蒋婷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