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8日08:25 长江网-长江日报

  评论:楼市调控应转向预期管理

  □ 本报评论员 杨于泽

  从9月30日迄今,北京、天津、深圳等19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实行限购限贷等政策。新一轮以“因城施策”为特征的楼市调控正在全面铺开。对此,社会各界反应是正面积极的。人们普遍认为,有关部门应从刺激与降温的循环跳脱出来,实现对房地产市场有效的预期管理。

  任由房价疯涨,其危害性巨大。房价上涨,它固然能拉动上下游一定的市场需求,甚至对GDP增长产生立竿见影的好处,但过快上涨带来房地产市场泡沫。一旦泡沫破灭,将出现经济失速,并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其长期破坏性不容忽视。房价过高,也推高实体经济和第三产业成本,对于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隐患。现在不少上市企业主业亏损,却能靠卖房赚钱,即是楼市畸形繁荣的写照。

  目前中国楼市的根本所在,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存在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投资投机性需求呈现爆发之势。据专业分析,中国尚有1亿城市化人口的购房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而在多年货币宽松背景下,大量投机资金瞄准这种需求,进入楼市炒作。我们的楼市调控政策,历来着眼于打击和限制这种投资投机性需求,应当说,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有些人坚持认为,限购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人为干预,每次限购之后,都会迎来需求的报复性增长和房价的报复性疯涨。相应的,政府政策也陷入降温—刺激—降温的循环中。有关部门越是限购,居民越是预期房价要涨,一方面他们要钻政策的空子突击性购房,一方面他们在降温—刺激—降温的循环中择机投资。虽然在调控,最终房价还是涨得老高,泡沫还是被吹起来了。

  所以楼市调控的治本之策,甚至不是打击遏制投资投机,而是稳定国内的房价预期。这种预期就是中国的房价不会再继续大涨,要让人们相信这是大势所趋。打击遏制投资投机是治标的办法,面对房价疯涨,有关部门不得已而为之。但问题在于,如果社会形成中国房价未来还要大涨的预期,炒房就会努力钻政策的空子,限购限贷能够遏制投机于一时,却遏制不了这种投机性需求的突然爆发。

  要稳定国内房价预期,关键又是稳定全社会对政府的房地产政策预期,政府对楼市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政策。国内楼市虽然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但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拐点的到来,国内房市在不久的将来将供过于求,房价要跌。很多人预期国内房价要涨,主要依据是各地依赖“土地财政”,不会允许房价下跌,相反他们会想办法推高地价和房价。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一个一以贯之的房地产政策,避免在限购与刺激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这种一以贯之的楼市政策,必须在市场供求之间实现平衡,通过加大土地供给,实现地价的长期稳定,再通过供求平衡与地价稳定寻求房价的长期稳定。各地应像重庆市那样,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才会有致力于楼市稳定的政策。社会对楼市的预期稳定了,房价也可能会真正稳定。

责任编辑:尚晓茹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牟其中还能东山再起吗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土地垄断是房价上涨根本原因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个先决条件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经济成功前提就是政府因势利导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