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李晓喻)在房地产行业降温、地方债偿债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制约下,中国地方政府发现它们正陷于两难窘境。
在中国,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2013年全国财政决算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近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刷新了2011年3.1万亿元的纪录。
但现在情况变了。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与过去几年20-30%的增速相比,这一数据堪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与房地产市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土地出让收入,因开发商投资意愿不足陷入低迷。据财政部数据,2014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增幅仅为26.3%,远低于过去五个季度平均40%以上的增幅,6月甚至跌至7.3%的低水平。
地方政府这一长期以来驱动投资的“发动机”马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随之明显降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127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眼见投资增速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前行乏力,地方政府不顾“囊中羞涩”,掀起了一股“稳增长”的热潮。
据统计,截至7月中旬,已有十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支持稳定经济增长的文件,其中追加投资是一大重要手段。部分省份甚至明确提出,要按照“能上则上、能快则快”的思路,加大投资力度。
但在中国,投资热潮与地方债快速扩张一直如影随形。在此情况下,追加投资不能不让人对地方债已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为担忧。
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超过10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约3.9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0%。
继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列为主要经济任务之后,中国官方已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示,要加强对地方债的管理,密切跟踪和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状况,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有追加投资之心,却缺资金投入之力;后有实现“稳增长”的驱动力,前有加强地方债管控的“紧箍咒”。中国的地方政府,如今左右为难。
如何化解这一窘境?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较少的政府投入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是一条可行之道。这样既不会加剧政府债务危机和产能过剩局面,也符合强化市场作用这一经济改革的大方向。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黄民此前也表示,政府应当在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创新基础设施投入方式等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等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领域,要研究引入社会资本的途径、方式、机制,保证投资稳定增长。
事实上,中国官方对此已有行动。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出80个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为民间投资“松绑”。(完)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