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博鳌猛吐槽求公平但缺自省
王子约
自中央定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后,民企在政策层面进一步“转正”,但对操作层面,企业家们仍旧多有吐槽。
在昨日的博鳌亚洲论坛民营企业家圆桌现场,多位民企老总互诉衷肠。其中不乏“我们不需要政策,我们只需要公平”的委屈,亦有“赚钱的都是国企在做”的抱怨。
这场主题为“放松管制与民企机遇”的讨论更像是一场吐槽大会,现场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政策和改革有近七成企业家持“不确定”和“观望”态度。但与此同时,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仍旧高于悲观和消极的情绪。
“希望通过会议可以传递我们的心愿”,这样的声音暗含着企业家对改革落实的渴望。
呼唤话语权平等
尽管引入民间资本已经不是个新鲜话题,但在数年后的今天,这一议题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昨日讨论会现场一项题干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最担心的是”的匿名单选投票结果显示,来自各行业的几十位企业家代表将66.67%的票投给“开放股权比例过低,民营企业难有话语权”;25%的票投给了“开放领域行业利润不高”;8.33%的票投给了“资金投入需求大,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巨额资金压力”。
而“民营企业自身股权结构及管理模式不规范”和“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实力及项目开发经验”两项的得票率均为零,意味着大家都不认为自身有问题。
如此“高默契”的结果,引发现场企业家的哄笑和争相吐槽。各位老总在小组讨论时提出了“我们不需要政策,我们只需要公平”的口号。
“在合资企业中,占比多少没用,国企有1%的股权你民企就不能乱说话了。因为1%代表全民的利益,99%代表老板的利益。”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在代表小组总结发言时称,民企在合资企业中缺乏话语权,很多时候国有的声音总能占上风。
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微博]则称,过去企业是分身份的,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希望未来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我们都是企业家”,只有机构的差别,而没有性质的差别。
一方面是挥之不去的被“歧视”记忆,一方面是市场大蛋糕的绝对诱惑。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垄断行业的最佳时机是否到来”的调查结果,凸显了企业家的矛盾心态。投票结果显示,选择“暂不进入,等待制度明朗”的企业家占比达到52%。
在企业家矛盾的情绪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正在增强。多名市场人士对本报表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说,稳增长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有效地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昨日与会时表示,今年“两会”确定的增长速度是7.5%,固定资产增长17.9%,这标志着固定资产投资要50万亿以上,50万亿当中民间投资要达到30%以上才能保证达到7.5%,所以民间投资将长期成为中国建设投资的主体,放松管制是促进民间投资的先决条件。
在此背景下,垄断利益已经部分松动:目前,已有19家民企获准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10家民企获准开展5家民营银行试点;5家民营航空公司获准筹建;5家民营企业获核电设备制造资质;“两桶油”计划引入民营企业参股……
业内人士就此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央决心彻底改变过去权力配置资源的传统,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尽管所有制不同,但在市场竞争中只能坚持同一标准。
与会人士亦称,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60条决定之后,民营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我国真正走向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
从现场的调查来看,对于目前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和公共服务等要求开放的领域,企业家们认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前三名为金融、资源开发和公共服务。
吐槽银行“偏心”
在企业面临的多种问题中,“融资难”是被提及最多的。昨日现场对于过去一年民营企业融资难情况的投票调查显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选择“明显改善”。而选择略微改善的比例,和认为明显恶化或略微恶化的比例形成了拉锯。
蒋锡培昨日表示,眼下银行的门槛太高,只想赚钱,不想承担风险。“如果在这样的政策制度下当行长,你也只能制度决定脑袋,也不会改变。某种程度可能这也是市场的原因,市场决定的。”
“银行门槛高导致融资成本高。”蒋锡培称,有位企业家讲海南现在的融资过桥资金是月息4%~5%,可能不光是海南,在全国这也很正常。“因为这个钱就是火里的钱,火里、油里的钱必须抓过来”。他还表示,民营企业家生存比较难,又要遵守制度,原来承诺的事情又不得不承担,很多企业过了难关才能成长起来。
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随后也加入了对银行的吐槽。他表示,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前总是“看对象”区别对待,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总觉得不是公共利益,“给国有企业贷款哪怕亏损也没关系”。
“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要整体改善民营企业的地位。”海闻称,将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地位同等以后,在银行贷款的地位上才能得到改善。
此外,金融市场的改革,特别是银行业的改革,受到了现场多位企业家的关注。
海闻说,银行的改革首先取决于将来的银行到底是政策为主还是真正以市场来决定。他举例称,在国外贷不贷款不在乎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更在乎这个企业有没有信用和前途。而这又取决于银行之间的竞争,怎么加强银行的竞争,取决于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只有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进入,国有银行才可能成为银行,而不是国家的部门”。
但与会人士同时也谈到了信用风险的问题,这是吐槽银行时也应承认的事实。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民企具备高风险特征是客观事实,特别是信用贷款又很在乎企业将来的表现和过去的信用,由此应对“大数据”等前沿风控手段予以足够重视。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企业不应仅仅指望银行,同时要关注直接融资等渠道,这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扪心自问
在昨日的会场上,民营企业的吐槽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可事实上,近期一些学者也对企业本身提出了质疑。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微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实际上中国资本的约束力,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自律水平。一些企业因为业绩不佳,就开始“不着调”的收购,这一行为反而引来股市的猛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市场本身也没有发挥资本应有的约束力。
不仅如此,多名学者曾对本报表示,中国缺少“好好做实业”的企业家,政策投机十分普遍;一部分企业家不脚踏实地搞经营,反而热衷短期套利和投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在现场对与会企业家提出“企业如何反省自身”的问题时,有人在座位上发出“没办法”的感叹。还有企业家称,跟着政策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蒋锡培也表示,中国的企业家有很多问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近二三十年来,企业家的成长有目共睹,但仍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他表示,对于套利问题,要分开看——凡是企业家不按照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的政策去做事情的话,方向错了后果肯定非常严重,要接受处罚;但另一方面,能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是企业家的特色。因为企业是需要营利的,在巨大的压力下,发展和营利是企业家的天职。
“我们要对大家负责。”蒋锡培称,企业家的成长也需要政策指导和规范。
考虑到中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与会人士呼吁政府要依法监管市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非但不能松,还要加强,这也许能走得更远。”
在会议的最后,保育钧提出大家合影留念。他说,我们还得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有观念的创新。“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保育钧最后赠言:“最近几年日子不大好过,最近一两年是关键,这一两年大家不要死掉,要活下来,活下来是关键,并且要活好。”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