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花钱评院士引热议:莫让中科院步红会后尘

2013年09月13日 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曙光案发前(左)和受审时(右)对比图:身材见瘦头发变白 张曙光案发前(左)和受审时(右)对比图:身材见瘦头发变白
张曙光出事前图。 张曙光出事前图。

  莫让铜臭玷污院士身份

  刘波

  近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在北京第二中级法院进行了审理。这位所谓的“高铁第一人”,除承认受贿4700余万元外,还在庭审中称,自己的多次受贿都是出于参评中科院院士的“花钱”需要。随之,中科院立即发表声明,说未收到相关投诉,并称一贯反对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不当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

  多年来院士评选制度一直饱受质疑。而目前的证据显示,张曙光一直希望为自己的高官地位抹上学术油彩,并曾于2007年和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据证人说,张曙光表示自己索取的费用是要组织研究成果,让院士们了解,并打点评审,这些费用的流向应彻底查明。

  可见,为了不让中科院成为继红会等之后又一个丧失公信力的机构,这次张曙光和证人所提供的线索——如为什么评选院士需要花钱,需要把钱花在哪里等,不应被遗漏,中科院除发表声明外,还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深入侦查。毕竟,院士作为一种学术地位的证明,学术能力与研究成果应是唯一评判标准,如果公众发现评审过程确被铜臭沾染,其声誉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更需追问的是,当今为什么在“跑官”之外还出现“跑院士”现象?现行院士制度出了什么问题?不可否认,一人选为院士,不仅可为其带来福利和研究资金等便利,还能成为其所在学校与机构炫耀的金字招牌,从而带来经济利益,这就很容易导致院士竞选中出现动用各种资源拉关系、拉选票等贿选现象。而要消除此现象,要从根本上切割院士头衔与各种经济利益的联系,保持学术的纯洁性与超然地位。就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那样,科学会会员只是代表学术地位的荣誉称号,不附带任何经济或行政利益。

  同时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官员要去学术机构“镀金”?据报道,2009年,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中就有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领导,有行政职务的候选人居多。诚然,在西方国家,官员和学术界间也有“旋转门”,但“旋转门”同时也是一道“防火墙”,学术和官场的界限分明,避免学术被权力和金钱侵蚀。如果没有相关隔离机制,如果政府官员与学界不仅在利益上结盟,而且在人员上互通,官员腐败与学术腐败就会互相强化,并败坏整个学术界声誉。同时,官员拉票获得的“专家”若又为政府的政策无条件背书,决策的科学性也将无法保障,无法取信于民。此外,政治化的学者还会钳制思想,阻碍创新。因此突破这一困境需要学术自治,让学者自身而非行政官员来评判同行的学术贡献与应得的地位。

  因此,当前不管院士选举是否真存在腐败,张曙光案应成为一个不可错过的彻查学术腐败的机会,把真相暴露于阳光之下,并彻底革新陈旧的院士制度,如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实行取消院士特殊待遇,改变院士选举制度,废除院士终身制,并改为任期制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第12届全运闭幕 广东男篮惊魂胜辽宁夺冠
  • 娱乐李天一同伙律师曝5人串供 称反正是嫖娼
  • 财经自贸区获批催涨外高桥房价:一夜涨10%
  • 科技iPhone 5c被指定价高:利好国产厂商
  • 博客个税沦为工资税:中产收入阶层最受苦
  • 读书解密:毛泽东长达4页的《个人履历表》
  • 教育高校网帖招募处女大学生献血供医学研究
  • 罗天昊:达沃斯为何远离天津
  • 杨涛:从银行房贷紧张看地产金融创新
  • 齐格:李嘉诚先生与政治的距离
  • 陶冬:中国经济企稳 改革仍是必需
  • 叶檀:养老金改革不能让国民老无所养
  • 刘杉:中国经济第二季是多雨季
  • 龚蕾:金融危机五周年的思考
  • 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 安邦智库:中国城市经济面临全面转型
  • 谢作诗:为何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