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祖 胡丹
拒绝官员“照本宣科”、鼓励自由发言、连续“打破砂锅式”的追问,倾听民生疾苦,使官方会议“让路”草根会议。近日,李克强言行中的亲民情怀引起外界极大关注,事实上,李克强还在辽宁任省委书记时,他的良好会风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04年底,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民主建国会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策委员会主任王广林清楚地记得李书记在一次省政协会议上发言。“当时他要求每个政协委员讲八分钟,他说我也不多于八分钟。最后,他没拿稿,讲得很有条理,时间也就八分钟。这是新一代领导的风格,和大家平等,和现在的整顿会风是一脉相承的。”
克强指数
从农业大省河南调来的主管辽宁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李克强肩上担子不小。
“在辽宁任职期间,李克强特别注意从解决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他很重视调研,足迹踏遍了辽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回忆说。
据《南方周末》报道,到辽宁后的李克强还是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在不多的公开报道中,他的行踪常与慰问下岗困难职工有关。李克强经常乘火车去开会和调研,有时仅一个人,连秘书都不带。
到了中央后,李克强也常回辽宁。营口市的出租车司机贾方向记者介绍,自己曾多次在路上遇到李克强来视察,“其他领导来前呼后拥,不仅封路,还有车队开道。李克强来就只有两辆车,也不封路。”
李克强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嘉奖。冯贵盛当了15年的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在2007年第一次拿到了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那是第一届,我是7名被表彰者之一。李克强亲自给我颁的奖。还问我,奖金是多少,我说5万。后来实际我们拿到手的是10万。事后,工作人员告诉我,李书记说了,奖励人才5万太少了。”
李克强还乐于倾听其他党派的意见。“政协座谈会他都悉数参加,听取意见,真正做到政治协商。”王广林介绍说。
与此同时,李克强还牵头促成了首届东北三省一区共谋老基地经济发展政协论坛。李克强说:“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区域振兴,不是哪一个省和哪一个市的振兴,只有区域经济振兴了,我们才能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一样,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区。而区域合作是基础,东北三省一区只有强化区域合作,才有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
梁启东表示,区域合作一直是李克强的发展思路。
此外,经济学博士出身的李克强对于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道见解。据《中国产经新闻报》报道,2007年李克强与美国大使谈到辽宁省的GDP数字时说,自己更愿意看另外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一言既出,立即引起国外学者的好评。《经济学人》杂志撰文写道,为了“向李先生表示敬意”,他们特地创造了一个“克强指数”。
冯贵盛也记得2006年时自己曾经陪同李克强参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两个小时的访谈。李克强整整两个小时脱稿谈得非常好。“克强记忆力超群,逻辑性很强。”
转身向海
2005年8月26日,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到营口视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位营口市政府官员回忆,当时李克强站在滨海大道上,看着正在建设的新加坡工业园,很有感触。他告诉当地官员:营口沿海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营口为中心,向东延伸到长兴岛,向西延伸到锦州湾,沿海公路将三点连成一线,以港口开放带动腹地,将是一个全新的沿海经济带。
此后,“三点一线”又被正式扩容为“五点一线”。即重点开发建设大连、营口、锦州、丹东和大连沿海经济区,贯通全省海岸线、连接“五点”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形成沿海经济带,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打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由锦州湾、营口、长兴岛、庄河、丹东的“五点一线”,扩展为辽宁整个沿海经济区域,构筑起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闭式经济布局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辽宁产业布局重点均在腹地,沿海的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少部分。在梁启东看来,沿海经济带是对辽宁省的一个重新的认识,“辽宁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直都在徘徊,不确定重点开发哪儿,但李克强形成了一套战略,从沿海和内陆互动的这个角度谈沿海的开发战略是头一次。可以说克强来后,我们开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此外,在辽期间李克强还提出了沈抚同城化,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如果没有李克强同志的高度重视,沈抚同城化不能推进得这么快。”专门从事沈抚同城化和沈阳经济区研究的梁启东,多次得到李克强“要加快研究”的批示。
“各城市之间区域经济如何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目前的问题是行政干预太强,不是真正的市场性一体化发展。下一届政府可能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王广林解释说,“当然也不是没有遇到阻力,区域一体化最终会要行政一体化,李克强先是回避矛盾,行政体制先不动,从外围先做。”
不仅是予以蓝图规划,他也身体力行。根据辽宁当地媒体报道,无论是沈阳地铁动工还是营口招商引资请来富士康,李克强都会亲临现场坐镇支持。
李克强的一系列决策被视为“大刀阔斧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他离开辽宁时,辽宁已经被认为是“翻过身来”。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已成为东北振兴的主战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万事民为先
“他意识到发展辽宁不仅是振兴经济,还要有社会协调发展。”冯贵盛分析说,李克强在辽宁的主要工作,可以总结为“两条腿走路”,一手抓经济,一手促民生。
2004年12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上任后的第12天,冒着-30℃的严寒,深入抚顺市最偏远、最贫困的莫地沟棚户区进行调研。棚户区改造前,因为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莫地沟曾经连续5年没娶进来一个新媳妇。开裂的墙体,东倒西歪的朽木板栅栏,以及700多人共用一个旱厕,眼前的一切让李克强震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时李克强还专门检查了住户的垃圾箱,结果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一片菜叶。
在王文章、钱淑洁这对八旬老人的平房里,李克强嘘寒问暖。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现在你们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楼房。”紧接着他又加重语气说:“要是实现不了,你们就都来骂我。”
如今,李克强的这句“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被印在宣传板上,挂在莫地沟社区全新的大楼3楼办公室内。
梁启东表示:“李克强当时率先在全国重视此事。谁出钱?土地问题怎么解决?这在地方是一块儿硬骨头,没有他的大力推动,这事啃不动的。”
4天后,李克强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2005年3月16日,省政府下发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从莫地沟棚户区开始,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棚改工程。
不到两年时间,全省就拆除棚户房121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房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120万人,既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启了中国保障房体系构建的序幕。“要住房,找克强”风靡一时。
世界银行[微博]低收入住区研究顾问安娜曾经考察过不同国家正在改造的贫民窟。印度、墨西哥因为资金短缺和规划失误,两次尝试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她在中国却发现,过去几年,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以罕见的高效率顺利推进。
联合国[微博]人居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改造后,该省棚户区居民的户均居住面积从每户41平方米,拓展到每户57平方米,提高39%;人均住房面积由12.27平方米增长到20平方米,提高60%。安娜在公开演说中表示,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
进京为官后的李克强,这几年更是力推保障性住房建设。在王广林眼中,辽宁棚户区改造就是保障房的雏形。
在离任辽宁时,李克强曾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关注着辽宁的发展,支持辽宁的工作,为辽宁全面振兴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而由衷高兴。”他没有失约,在2011年和2012年两会期间,已到中央工作的李克强参加辽宁团审议时,还细问当地棚户区改造,强调保障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