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 (记者苏铃)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下一个引擎是城镇化;也有人说,城镇化是中国继人口红利之后最大一波发展红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城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但从政府官员到学者、专家都在思考 --"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城镇化是否会被扭曲为"房地产化"?本台记者昨天专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政协委员李稻葵[微博],他主张"城镇化"千万不能"一刀切", 二三线城市大量"鬼城"已是教训,各地要因地制宜搞建设,勿把"城镇化"变成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连续两届担任无党派界别全国政协委员。他在教学之余会多次参加社会调研,争取对中国发展现状有实地了解。对于城镇化,李稻葵委员首先认为,这是中国上亿农业人口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唯一"途径。
李稻葵:城镇化可以这么讲,实现上亿非城市人口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唯一"途径,在我看来没有其他的路,我们不可能让上亿的人继续留在农村,再搞新农村也不可能让他们纳入现代化的轨道,这是城镇化的初衷,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GDP。
在李稻葵委员看来,城镇化的难题之一是大量进城务工者难以充分融入城市。在 "城镇化"成为热词之前,2亿农民工先期陆续进城,已经"倒逼"城市管理者正视自己消化"城镇化红利"的能力。外来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这里的公共保障并没有为 "新市民"撑起保护伞。李稻葵委员举了东莞这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李稻葵:举一个例子,以东莞市为例,很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东莞市有上千万的人口,改革开放前也不过几十万,80%以上没有本地户口,怎么办?东莞市要想发展必须要把这800万人真正的市民化,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的住房,建养老设施,进入退休年龄的这部分外来工,逐步逐步纳入养老退休的体系。这件事如果做不到位的话,那么东莞市将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型城市,只是工业园区。
东莞的产业发展规模毋庸置疑,但面对城市建设,李稻葵只能用GDP再次激励来开政协会议的东莞市长:
李稻葵:我对东莞市的市长,在我们本届小组的讨论里面,我跟他讲,这篇文章做好的话,东莞的GDP还能大幅度提高,东莞作为城市的功能将会大幅度提高。
GDP对城市管理者是把双刃剑,当城镇化呼声扑面而来时,城镇化千万不能搞成"拆迁化"、"房地产化"的忠告也萦绕耳边。李稻葵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政府角色必须转变,借钱搞建设不再可持续。
当前营口、常州等三、四线城市为数众多的"空城""鬼城"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产业还不到位,地方政府却借城镇化之风先行卖地敛财,基础建设的"急先锋" 就是那些卖不出去的楼群,孤零零矗立,提醒着"城镇化"的另外一个隐忧。李稻葵讲,地方政府的角色应该扭转,不能再靠卖地挣钱了。
李稻葵:过去的决策是简单的土地的征地卖地,去搞基础建设,短期来看能够获得GDP,但是长远来看一定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应该是地方政府通过自己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方式,造一批廉租房,作为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可以获得收入的资产,把很多市民纳入自己城市的范畴,这样才能使地方的发展能够可持续。
对比李稻葵提的那些廉租房,打着"城镇化"名头所建的新楼盘往往是价位最高的小区,这些小区是卖给"新市民"的吗?如果不是,卖掉楼盘的收入能够补偿接纳农民工的财政缺口吗?李稻葵点出,他在城镇化上的主要观点--地方要建立资产负债表,晒一晒他们的财政账本,一味借钱搞土建,不再可持续:
李稻葵:各个地方政府必须要亮出你的资产负债表。你借了多少钱,搞了什么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约束机制来监督,但是信息怎么办呢?所以最基础的就是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各个地方政府尽量借钱,借了钱之后搞建设,拉动当地的GDP,这个钱怎么还?只能靠下一任领导来还,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约束的行为,一定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