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任铁道部长直言没有遗憾;同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亲历者,首任工信部长李毅中回忆起五年前的那次改革
郭丽琴 王子约 丁灵平
人民大会堂北门通道约百米的红毯被称为“部长通道”。昨天,在记者们“盛部长,再说几句吧”的呼喊声中,64岁盛光祖的背影消失在红毯的尽头。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其中不再保留铁道部。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最后一任铁道部长盛光祖说:“我没有遗憾!”
同为改革亲历者,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则是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的首任部长。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亦谈及自己对机构改革的感受和认识。
“记得我上任的时候,温总理找我谈话,说了两句。”他说,“第一,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第二,不能走老路。这两根红线不能碰。”
“服从国家需要”
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每逢人大召开全会,所有与会部长都要从人民大会堂北门经过。自从2008年这里设立集中采访区以来,北门更是成了媒体的“必争之地”。
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两高报告,同时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
上午8点40分左右,盛光祖从北门步入大会堂,面带微笑。面对警戒线外记者的呼喊声,他来到采访区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没有遗憾!”盛光祖说,“我当不当铁道部长没有关系,关键是中国铁路要更好地发展。”随后,他谈及了机构改革对推动铁路发展的作用,并就铁路债务等问题做了解释,“请大家放心,一定会处理好。”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具体举措包括,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盛光祖说:“我会服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2011年初,盛光祖在刘志军落马之后接手铁道部。两年来,无论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负债,还是春运购票等问题,都让这个部委频频成为舆论焦点。
在今年两会期间,无论是人大全会,还是代表团分组讨论;无论是会场上、电梯里,还是过道边,盛光祖身边总是伴随着各路记者。他有时还会拦下工作人员,一一满足记者的提问要求。
而在昨天人大全会结束后,盛光祖出来得较迟。
记者“追访”不停,工作人员赶来“救援”,盛光祖得以从北门脱身。
两根红线不能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其中,2008年的那次改革中组建了工信部等部委。
“工信部作为改革的一个试点。五年下来,社会自有评说,我认为还是在艰难中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李毅中在政协经济组讨论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的体会在于,经过数年的努力,在工信部的辅助、推动下,经济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推进了“两化”融合,也让“工业和信息化部”这样一个在普通民众听起来有点拗口的称谓有点落地的感觉。
“在五年以前成立工信部的时候,甚至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都感到生疏,现在看来它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一个组织手段。”他说,“‘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特点特征,因为国外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我们要后发优势,要赶上人家,就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工信部的成立也承担了组织措施的任务。”
如何做到深度融合?李毅中的体会是,注重职能的转换,机构上精简高效,以及促进内部的融合。
对于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四个推进”: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事实上,此次机构改革的重点就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职能的转换,要把相近的职能资源组合在一起,把宝贵的行政资源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毅中说,这样就避免、消除,或者减少了职能的重叠、交叉或者是脱空。”
他回忆,工信部成立之初,工业领域包含了过去的五个部: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现在合并为一个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制造领域,过去有一基部到八基部,现在是一个装备工业司。消费品领域,以前包括纺织、轻工、食品、医药等部,现在就是一个消费品工业司。
他说,如果是合并成大部门,里面搞了几十个司,每个司还是原来的部,这就是换汤不换药。
他说:“记得我上任的时候,温总理找我谈话,说了两句,第一,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第二,不能走老路。这两根红线不能碰。平时在机构设置上要注意这个问题。”
李毅中同时表示,机构改革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说得直白一点,职能职责的划出划入调整,这个就牵涉到各部门原来的工作,如果配合得好磨合得好,改革就比较顺畅;如果说单科突进、孤军深入,改革就很难成功。”
他说,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