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理报告解读未来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温家宝最后一次以总理的身份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思考。GDP发展和环境保护究竟如何取舍?产能过剩和通胀如何应对?政府机构改革、税改将走向何方?
“尽管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长目标被调到7.5%,但是财政赤字增加了50%,保增长仍然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主题。”一位专家在仔细研究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这样说。
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总裁张懿宸认为并不容易:“如果进一步加大淘汰过剩产能的力度,推进结构调整,GDP增速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考虑到输入型通胀的因素,CPI保持3.5%的目标难度也不小。”
7.5%仍将被超越?
3月6日,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两会记者会上说:第一,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有专家就此提出疑问,基础性作用与关键作用有何区别?哪个更重要呢?
对此,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的解读是,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指的是过去两年中,中国经济转型还是有很大进展。数据显示,去年消费的增长拉动经济是51.8个点,投资是50.4个点,消费超过了投资。
那么,2013年的GDP实际增速会怎样?
去年GDP目标被定为7.5%,最后在同比下降1.2%的情况下,增长了7.8%;今年的GDP目标仍然被定为增长7.5%,很多人认为这肯定是要被超越的。
上海证券在解读两会工作报告的文章中说,增速继续超目标将是大概率事件,近期经济表现出的向上势头让我们看到,今年的实际增速很可能将高于2012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M2增长速度下调至13%。对此,上海证券认为,2013年货币实际增速可能与2012年相持平。依据是尽管政府调整了CPI目标为3.5%,但是近年来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深入,使猪肉价格中枢将逐步下移,加上美国经济进入实质复苏期,美元可能持续上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大幅下行,通胀形势可能没有那么严重。
反而,政府最担心的应该是在资产价格的监控上,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近期出台的“国五条”细则开始用税收、信贷和行政手段多管齐下,2013年可能是房价的一个拐点。
“财政可能要更积极一点,货币可能要紧一点。”一位专家这样说。
解决雾霾还要18年?
根据记者的计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质量”一词共出现过14次。涉及到经济增长的质量、空气的质量等,频率之高,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很罕见。
而最先留意到这一现象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
在小组讨论会上,杨刚感慨,总理的重视是对搞质量监督人员的一种鼓舞,“世界上所有的强国,无一不是质量强国。我建议今后把产品的质量问题,列入各级党委的政绩考核。”
空气质量问题是今年两会热议的焦点之一,几乎各个界别的小组会上,都有关于雾霾的讨论和建议。
“重霾之下,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谈何健康中国?重霾之下,天空被灰霾所笼罩,谈何美丽中国?重霾之下,连呼吸都不畅通,谈何幸福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3月7日称。
何维的三问,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共鸣,其包括“建议国务院牵头成立灰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在内的5条建议,获得广泛认同。在他发言的几分钟时间里,人民大会堂里为他响起的掌声接近10次。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治理好大气比治理水要复杂得多;截至目前,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本次政协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曾感叹,治理好空气需要18年。这个时间太久了!
改革遇上硬骨头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比如税制改革和治理产能过剩就是现阶段改革的硬骨头。
全国政协委员、保利集团董事长陈洪生就认为,很多税收的手段有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法规,还应考虑到大法的层面,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不是需要人大等更高级别的论证和审批才可以?此外,如果在政策出台时多做一些顶层设计,广泛调研和适时听证,就可以避免短期、反复的设计,让政策更好地执行。
“改革是一定要推进的。”在谈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未来的去向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如何相匹配时,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朱光耀对记者称:“将近20年过去了,我们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还是1994年确定的分税制,这个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一定要把改革的红利最大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