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层频频释放货币从紧信号

2013年03月08日 01:49  东方早报 

  ■ 各大分析机构预测央行将积极回收流动性

  备受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紧”一说几乎已经坐实。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率先”调低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目标,而近几日的全国“两会”上,早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内的各路财金高官一直在不断放风“稳健”。

  最新的一例是,据路透社昨日报道,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明确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像2009年那样的‘大放水’,而是会保持一种稳健,不会过度冲击经济。”

  早报记者也注意到,民间机构层面似乎也渐渐达成共识,早报记者近日收到的多份研究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流动性收紧。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胀的上升及经济复苏是政府逐步收紧政策的最大理由。不过,在楼市调控和货币政策收紧担忧之下,近日沪深股市宽幅震荡,3月4日上证指数跌幅高达3.65%。

  按照既定安排,2月宏观经济数据本周末就将陆续出炉。

  官方密集暗示

  随着全国“两会”召开,此前一直被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困惑的市场,纷纷希望从会场上得到关于货币政策的信号。而截至昨日的信息显示,决策层面已在暗示收紧政策。

  一个最为清晰的信号是,在3月5日开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M2增速目标从去年的14%下调至13%左右。13%这个目标是“十一五”以来最低值,而今年1月份,M2增速为15.9%,已经超出目标。

  事实上,在3月5日之前的3月4日,周小川就已在全国“两会”间隙对媒体谈到了流动性问题,当时周小川的回答是“货币多寡要综合看前两个月的数据”。

  至3月6日,周小川的表态则要“清晰”很多。周小川当时称,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与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稳定相配套,而且“相对于金融危机高峰时期,显然是收紧了。”

  当天也有业内人士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7.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和3.5%的居民消费价格(CPI)目标解读周小川的话称,货币政策收紧将是大势所趋。

  同一天,央行副行长易纲的表态更加明确。易纲称,央行会采取对冲,或用回购、央票收回过多流动性,以保证物价稳定。

  同样是在3月6日,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陈雨露表示,他认为今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陈雨露说,“如果从现在开始控制货币供应量,今年就能够实现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5%的政府目标。”

  至3月7日,据路透社报道,吴晓灵称,今年货币政策还是会保持稳定,对于货币政策,“绝对不会出现2009年那样的大放水,但是也会考虑经济发展,不会过度收紧。”

  政策收紧其实还不仅仅体现在货币政策上,还体现在信贷政策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3月5日明确表示,将会出台与房地产调控对应的信贷政策。

  “货币政策趋于保守”

  早报记者昨日也注意到,随着官方频频放风,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倾向于央行将要收紧政策。

  花旗银行在最新报告中表示,随着宏观政策的明朗化,预计今年的政策将从偏向宽松转为中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也在报告中指出,目前M2存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今年1月份M2增速达到15.9%,为了将其降至13%的目标水平,央行将继续积极回收流动性。

  “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将在边际上趋于保守,而财政政策则更加积极。”交行金研中心称。

  预测政策从紧的还有高盛高华、中银国际、瑞银证券等国际大行。其中,高盛高华认为货币和信贷供应增长将放缓。中银国际则指出,在房地产调控压力之下,央行逐渐收紧货币政策可能性较大,流动性将逐渐趋紧。

  不过,大部分机构和分析师预计,央行在从紧上也会小心谨慎,不会一下子大幅收紧,譬如加息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更可能依靠向银行卖出债券等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来从金融系统回笼资金。

  此外,包括兴业银行、华创证券在内的机构提出,一边是信贷收紧,但另一边,决策层面可能会放开直接融资,同样能够支持经济增长。

  录入编辑:王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正在侦查阶段
  • 体育欧联杯-贝尔破门国米0-3热刺 切尔西0-1
  • 娱乐张柏芝张国荣珍贵合影忆逝水年华(图)
  • 财经国税总局: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没可能
  • 科技欧盟对微软处以7.31亿美元罚款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温家宝十年影像记忆
  • 读书民国五大美女间谍悲剧人生(组图)
  • 教育被妖魔化的女博士: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 育儿英国一父亲吻婴儿致其感染疱疹夭折(图)
  • 刘石:谁为李杨代表5年赚300亿的牛皮埋单
  • 叶檀: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 刘杉:中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
  • 章玉贵:房地产调控难见显效的三大症结
  • 王海滨:香港地产高价的悖论
  • 朱恒鹏:以药养医局面为何难以改变
  • 杨涛:中国经济的长期挑战在哪里
  • 陶冬:日本首相安倍的三道板斧
  • 石建勋:如何让城镇化推动新四化
  • 成思危:什么是智慧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