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和“回缩”:财政预算报告全扫描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已经“凸显”。尽管在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仍然坚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的经常性收入在持续回缩。
本报记者 宋江云 杨志锦 北京报道
国家总账本与《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亮相。
3月5日人大开幕式上,这份名为《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的文件与《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下发到各位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手中。
业内专家指出,这份预算报告与往年相比主要亮点有:全国社保基金预算首次披露;由于土地出让收入下降,一些地方政府经常性收入持续回缩;2013年财政赤字率为2%左右。有些让人遗憾的是,这份预算报告草案并无披露社会关注的“三公消费”情况。
预算报告(草案)仍需经本次人大会议审议通过。
社保基金预算首次列入
《政府工作报告》认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已经“凸显”。尽管在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仍然坚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的经常性收入在持续回缩,比如地方土地出让金在2012年下降14%的基础上持续降低,再次同比下降3.9%。中央转移支付和返还的资金增幅,也由上一年度的25%降为7.7%。今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1.5%回升至1.63%,加上代地方所编入的赤字,已近2%。
预算报告显示,2013年的财政赤字体量持续扩大。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预算是12.663万亿,较2012年执行数增长8%,这与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7.5%增幅也较为吻合;公共财政支出13.8246万亿,财政赤字达1.2万亿,增加4000亿元,较去年执行数增长了50%,赤字率为2%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为8500亿元,增加3000亿元。
今年报告主文部分缩减了11页,内容部分首次增加了社保基金预算内容。“这两年一直在推进社保基金预算的编制,今年社保基金预算首次在全国两会上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已试编三年的社保基金预算终于在2013年全国两会现身,预算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入32828.78亿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7180.31亿元,社保基金支出27913.31亿元,2013年收支结余4915.4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943.1亿元。
社保基金预算显示,2013年当年社保基金收支结余数4915.47亿元,与2012年的5958.96亿元相比结余减少了近1000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本年收支结余与2012相比均有所下降。
今年安居工程与基础设施投入846亿元
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近年在缩减财政赤字方面的成就,“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2.8%降到去年的1.5%,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安全水平。”
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是2.2%,2012年是1.5%。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大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蒋洪解释称,“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的财政赤字是指全国的财政赤字,2009年地方财政赤字小,中央财政赤字大;2012年地方赤字为0。”
预算报告还显示,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基建投资安排4376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46亿,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基建投资安排4026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690亿元。
2013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619.13亿元,较去年增长9.2%,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起,贸促会收费收入从政府性基金预算退出,转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故2013年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数“-1.22”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400.15亿元,较去年增长31.2%,但其中文化事业建设费、森林植被恢复费、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三峡水库库区基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支出均低于2012年预算执行数。
无三公经费披露
地方政府性基金2013年本级收入3.31万亿元,同比下降3.1%,其原因是占政府性基金收入八成的土地出让金下降。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土地出让金在2012年下降14%的基础上持续降低。数据显示,201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74万亿元,同比下降3.9%。
201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72.84亿元,预算显示2013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69.4亿元,小幅下跌不到一个百分点。而在国有资本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国有企业产业升级改造。
对此,蒋洪认为,虽然国有资本预算收入与支出都在预算报告中反映,但是还都是在国有企业的“盘子”里转,只是从一个国有企业转到另外一个企业而已,对社会公众的福利提高关系不大。
在预算公开透明度方面,预算报告主文和附表并无体现“三公经费”的情况,“三公经费”的情况只能在各部门预算中体现。预算报告主文中提及,要“厉行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
对于预算报告主文是否需要体现“三公经费”,贾康则有不同看法。他说:“三公消费,不能说没体现,这么多的预算内容浓缩在同一份报告里,每个人理解起来各不相同。”
(本报记者耿雁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