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起伏的行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杨爱国越来越觉得自己像“华尔街的操盘手”了。夜里,起来看股市外盘的走势;第二天上午,看国内股市、期市;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又和其他老板坐在一起开始聊行情。
与山西煤老板入则豪华酒店,出则悍马明星随行不同,这些钢老板们大多低调而勤勉,尽管不少身价过千万甚至上亿。他们深知赚钱不易,内心压力巨大。因为这轮行情他们可能一个月赚一辆宝马,而下轮行情波动中他们却也可能资金链断裂赔上身家性命。
尤其是钢材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大多数老板已经参与期货和电子盘交易,即使价格上扬时也并不能掩盖大多数老板的亏损现状和内心的困惑。
钢领市场管理处一位人士说,在钢贸这个行情波动无常、资金密集的行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说行情莫测是钢老板面临的外部风险,那么与钢厂博弈,却长期被钢厂牵着鼻子走则是他们无法挣脱的体制之痛。钢价涨了,钢厂去自销了,他们常常拿不到货;钢价跌了,拿货就得亏本,但却不得不拿,若不拿货,就会被钢厂取消代理资格。在生产主导流通的销售体制中,生产企业往往会把风险转嫁给他们。“行情好,你想吃,他不给你吃他自己留着吃;行情不好,你不想吃,硬塞给你吃。”
以往单纯从钢厂拿货赚差价的模式已经难以维持了。
只叹江湖几人回
面对风雨突变的经营环境,如何成功转型是摆在每个钢贸老板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竞争越发残酷的行业生态圈,是坚守还是转型?行业发展已经越来越急迫得需要这些钢贸老板用行动做出选择。
尽管心怀出局者良多,不过,徐智明说,一旦上岸便无回头之路了,这个行业再难做,毕竟已经做熟悉了,进入其他行业没有三年的时间根本就不知道水有多深。
他的一个朋友此前曾进军其他领域,由于把握不准一步步追加投资,可到最后投资了七八十万元却生产出一堆半成品。
探索的失败使更多贸易商认识到,围绕钢贸主业进行转型胜算似乎更大。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秘书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说,行业企业转型不外乎出现自然淘汰出局,围绕钢贸主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利用钢贸这一融资平台进行资本运作这三种状态。
虽然转型的过程中必然有挫败与不适,但这是这个行业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十年间,钢贸老板们始终风雨兼程,但历史的车轮没有给他们片刻休息的时间,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被带到了新的起点上。“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当钢贸企业在行业变革的大潮裹挟下被迫踏上转型的道路时,李白的这首诗歌不知唱出了多少钢贸老板此时内心的慨叹!
原想过离开这纷争的、险恶的江湖,到最后发现还是扭不过强悍的命运。叹只叹韶华易逝,岁月催人!
追根溯源篇
行业生态背后:无常的行情与扭曲的格局
现代物流报记者李协商
一切又来得太突然。
从4月14日开始,国内钢材价格又开始了一轮杀跌潮。尤其是螺纹钢、热轧板卷等主要产品的跌幅明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平均下跌50~60元/吨左右,最高日跌幅甚至超过100元/吨,上海、武汉、杭州等城市沦为本轮杀跌的重灾区。
本轮杀跌最直接的原因应当归结于宏观政策的转向,在此之前,国务院出台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这直接催冷了与楼市密切相关的钢铁行业。作为工业“食粮”的钢铁出现同步调整也属正常。但是,令业内专家惊呼的是,每一次调整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凶猛,甚至这种暴涨暴跌已渐成行业常态。
显然,这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钢材流通结构不合理、中间商过多、钢厂生产无序、厂商地位不平等都在扮演着钢价暴涨暴跌的元凶,此外,钢材金融属性的日益凸显也在考验着行业从业者的智慧。
暴跌渐成常态
5月11日,作为国内最大的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之一的沙钢出台5月中旬产品价格政策,建筑钢材全线大幅下调,螺纹钢价下调300元/吨,最大降幅达到近6%,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钢市调整最大的降幅。
沙钢的此次调价只是对过去市场的一次“滞后”追认,在此之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内钢价已经经历过了一次“过山车”。
对于本次钢价暴跌的导火索,上海钢之源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经理曹先珂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楼市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对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此外希腊危机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等外围市场的不利因素交织,共同导演了本次钢价暴跌。
经历了2008年钢价“腰斩”和2009年千元的钢价深度调整之后,曹先珂对本次600元的调整已经有点习以为常,他认为这种动辄几百元的幅度已经成为钢价调整的业界常态。
但是仍有不少贸易商用“心惊肉跳”来形容最近的行情,尤其是在本轮暴跌重灾区,部分贸易商认为,此次跌幅与2008年的“腰斩”行情相比,时间更短,下跌更急,在这些区域,不到一周时间内即达到了500元的跌幅。
早在2009年第四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即对本报记者提出自己的判断,“今后钢材市场的价格将处于不稳定状态,暴涨暴跌的升降周期缩短,频率加快。”
流通结构不合理
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近两年钢价暴涨暴跌的一幕幕,并将此演化成为业界常态?不可忽视的是,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在近两年钢价暴涨暴跌过程中扮演的幕后推手作用,但是从行业微观角度来看,同样存在着致命的顽疾。
目前,我国各类钢材贸易商已超过20万家,但年销售能力达到千万吨的企业微乎其微,百万吨以上的也仅寥寥数家,绝大多数企业的钢材销售量都在10万吨以下。以上海地区为例,2009年钢材贸易商销售超过5万吨的仅有两成多,年销售20万吨以上的企业占总比例还不足3%,有将近八成的贸易商年销售量都不超过5万吨。“如此众多的贸易商导致整个流通市场混乱,而且其中不乏投机者,行情好时蜂拥囤货,放大了真实需求;行情不好时争相脱手、恶性竞争,极易出现恐慌性抛售,加剧市场波动。”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而且部分贸易商根本没有稳定的采购渠道和下游客户,只是单纯钢材的倒卖。
对此,中钢协方面不止一次对此指责,国内钢材销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中间商太多,有待进一步整顿规范。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中间商往往是跟风跑,不但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市场波动幅度。
钢厂无序生产
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国内钢厂的无序生产也在深深伤害着这个行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曾表示,要发挥好流通的先导作用,流通带动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但目前就钢铁行业的现状来说,则正好相反是生产主导流通,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带来的瓶颈。“国内一些钢厂的生产没有计划性,比较散乱,不是按订单生产,往往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而且有的钢厂没有把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清楚,大量囤积原材料、钢材产品,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损失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说。
钢厂开足马力生产的同时,钢材价格却进入了一波持续跌价的下行通道中,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钢价暴跌的节点再次发生在了大部分拥有长协合同的钢厂,与三大矿山企业签订了临时的季度定价购买矿石的协定之后,二季度季度矿价比去年的年度长协价格上涨约一倍的涨幅并没有给钢厂带来过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