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7:42  《传媒》杂志

  上路了,就不怕路远

  ——《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侧记

  9月16日,北京,天高云淡,红色的国旗和灯笼飘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喜庆。在建国六十周年前夕,新闻出版总署15楼会议室高朋满座,总署领导和业界嘉宾们出席《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回顾中国传媒的成就,解读新闻出版业改革进展。

  十年风雨兼程 《传媒》伴随传媒

  1999年7月,一位戴着眼镜、目光坚定的中年男士登上了一本杂志的封面,这本杂志不是人物类期刊,也不是时尚类期刊,而是由新闻出版署(注:现为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第一本报刊管理刊物——《报刊管理》。

  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撰写的《为了管理,为了繁荣》发刊词,道出了这本杂志的诞生背景、宗旨和目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呈蓬勃发展之势,随着晚报复刊,报业广告恢复,都市报兴起和报业集团化,报纸的种类、广告额及报纸产多元化经营取得了显著进步。1978年至1998年,报纸种类由69种增加到1959种,期刊由930种增长到7916种;报业广告收入由1983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100多亿元;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两年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等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新闻出版署1987年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40多个法规文件,以规范、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刊业发展,并酝酿着打造一个宣传渠道,为报刊业提供法规服务和管理服务,公布政府管理文件,探讨报刊出版规律,为报刊界树碑立传,为报刊史写实存真。

  与很多报刊创办伊始之艰难一样,《报刊管理》创办之初,“无资金、无设备、无场地”,场地的租金是《英语辅导报》捐助的,办公桌椅是另外一家杂志社淘汰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史占旗、李晓燕同志为首的创业团队,将杂志办得有声有色,有家有业。创刊后的两年时间里,广电媒体和互联网等传媒业相继发力,在媒体变革大潮中成为出色的“弄潮儿”。湖南经视作为湖南电视台的改革试验田,迅速取得成功;2000年,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公司相继纳斯达克上市。《报刊管理》杂志顺势而为,于2001年1月更名为《传媒》,以“服务传媒”为宗旨,将内容覆盖报刊、广电、互联网等整个传媒业,并于2003年、2007年两度改版,调整传媒行业期刊以“零散编稿”为主的内容模式,紧跟相关部门的部署,紧跟国内形势,紧跟市场需求,实行编辑和采写两条路,以鲜活的形式、细致的笔法和精炼的版面,采写了50余个大型传媒专题报道,及时报道总署、总局政策,解读传媒案例,共享传媒经验。

  与此同时,2005年,分众传媒、百度等新媒体发展迅猛,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报纸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低于GDP的增长率,“报业寒冬论”等言论开始出现。为了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交流,为促进传统媒体创新发展,《传媒》杂志“跳出杂志办杂志”,于2006年3月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为业界搭建交流观点、理念和经验的高端平台,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专程前往上海发表《创新,传媒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演讲。之后,《传媒》杂志在北京先后举办第二、三、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以及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为传媒业界的改革、创新、发展解读政策、解析案例、分享经验、共享理念。其中,“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等活动已成为传媒业界广为认可的行业盛会。

  2008年末到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欧美一些老牌的传媒集团相继破产,对中国经济和传媒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报纸、电视、期刊等媒体的经营压力逐渐增大,其中,2009年前3个月中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30%左右。为挖掘传媒突围良策,《传媒》杂志应时举办了2009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以“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传媒管理”为主题,与传媒业界领军人物一起探讨有效、实用的传媒管理经验,坚定传媒管理者的信心,促进传媒产业合作。

  《传媒》杂志在服务传媒、推动传媒产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从一本面向报刊领域的行业管理刊物发展成一份面向整个传媒行业的旗舰刊物。

  认可与期盼  传媒人献策《传媒》

  9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15楼会议室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与出席座谈会的《传媒》老同志一一握手,高度肯定《传媒》杂志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来题词祝贺:办好传媒,为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而奋斗。

  李东东说,十年来,《传媒》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业界的办刊方向,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的中心工作,及时反映传媒业界的呼声,在营造传媒业良好舆论环境和树立传媒业良好形象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要求《传媒》杂志继续保持“服务传媒”的特色,坚持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和宣传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有效传播,覆盖更多受众,做出新闻界主流期刊的贡献。

  梁衡指出,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刊物,《传媒》在宏观政策、宏观理论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在权威解读新闻出版业政策方面没有替代者;另一方面,在传媒运作转型、传媒文化转型和传媒管理转型等三方面可发挥更大影响力。中国期刊协会顾问、传媒杂志社顾问张伯海说,十年来,《传媒》杂志对媒体的时代变化感应敏锐,对媒体的发展跟踪迅速,凝集传媒业的智慧和锐气,为传媒业的创新发展和经验交流孜孜不倦,希望《传媒》杂志“进一步讲究实效、进一步讲究读者调研、进一步讲究创意”,进一步促进传媒业发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说:“《传媒》杂志以杂志的形式展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形象,让业界对总署有更好的、更亲切的了解;同时将总署的政策、业界的案例经过思考整合,上传下达,有效地传播了声音、思想和观点。”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已与《传媒》杂志合作5年,“5年来看着《传媒》杂志一步一个台阶,已成为一本定位科学化、发展专业化的刊物,建议《传媒》杂志探索和引导传媒的新思想,即现有执政体系、执政理念下的传媒理念及科学主流的传媒体系和价值观”。

  天津市河东区区委书记,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原社长、总编辑张建星是《报刊管理》创刊号的封面人物。担任区委书记后,他对舆论导向、新闻的真实性和“三贴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建议《传媒》杂志“站在全局看传媒”,以深入、专业、真实赢得受众和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希望《传媒》杂志加大对新闻出版总署的改革政策和业界的具体改革措施的报道力度,以得到更多指导性意见和案例;希望《传媒》杂志在精神上给传媒人支持,分析传媒业竞争形势,探讨传媒业发展出路,以坚定传媒人尤其是报人的信心;希望《传媒》杂志在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道德、能力方面予以指导,以让更多的记者成为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提高媒体公信力。

  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常务副总裁崔斌曾担任上海青年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并于2006年承办《传媒》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他说:“我从《人民日报》到任职于世通华纳移动电视,应该说是从中央的机关报到了市场化的都市报,从首都北京到经济中心上海,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应该说每个阶段都能从这本杂志当中吸取非常有益的营养。”瑞丽杂志社总编辑罗佳对《传媒》杂志在内容和经营上的导向、专业、创意和务实非常赞赏,她说:“媒体的内容是公路上永远要跑的车,但我们要让车有一个好的性能。”天仁报业集团总裁包天仁也希望《传媒》杂志在关于转企改制方面的报道更加鲜活、生动。

  另外,在《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李东东、翟惠生、邵华泽、范敬宜、梁衡、张伯海等领导亲笔题词祝贺,凤凰卫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等近百家传媒单位发函祝贺。

  新闻出版业改革  《传媒》服务传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传媒业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来自经济、科技、国际竞争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经济方面,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传媒业的经营创收压力增大;在科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在国际竞争方面,包括报业、广电在内我国传媒业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仍然很弱,文化传播力和软实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因此,传媒业的体制机制改革颇受期待和关注。

  在《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李东东与出席代表交流新闻出版改革情况时指出,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传媒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管理部门和业界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共同推动传媒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李东东介绍,报刊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已出台,将于2011年12月31日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的改制工作。

  李东东说:“我觉得企业强、导向正、贡献大、人心稳、收入多,是改革的要义,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她表示,改革要实现“企业要改强而不能改弱,导向要改正而不能改偏,人心要改稳而不能改乱,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改大而不能改小,员工收入总体上要改多而不能改少”的效果,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成功的改革。

  李东东对《传媒》杂志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做了部署,要求《传媒》杂志继续紧跟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密切关注新闻出版业改革,传达总署的改革精神,解读传媒业改革发展案例,为业界提供政策导向和运作措施,服务新闻出版业改革,不仅要成为业内外了解国家传媒政策走向的窗口,也要成为传媒业界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平台。

  李东东说:“《传媒》杂志要适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把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同深入研究当今世界传媒业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同深入研究我国传媒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回答传媒业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着力宣传传媒业积极应对挑战、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通过深入扎实、生动形象的宣传报道,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传媒杂志社社长郝振省表示,传媒杂志社将紧跟总署部署,为传媒业界的改革、创新尽心尽力,服务传媒,发挥行业守望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同时在杂志社内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品牌延伸策略,吸纳社会资本,向传媒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