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媒杂志十周年特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7:42  《传媒》杂志

  责任铸就新起点

  初秋的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北京三路居路97号传媒杂志社的办公楼里,明晃晃地滑进窗户,窗外的天空蓝得让人感动。

  虽然紧邻西二环,但这里依然属于尚未完全开发的地段,我们这栋六层高的小楼也因此成为周围的楼中翘楚。此刻,同事们正忙碌着出新一期杂志的一稿,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打印机“沙沙”的出纸声,还有同志们来回穿梭的脚步声....。。

  《传媒》十岁了。

  十年,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刹那间连成历史。

  十年前,《传媒》杂志前身《报刊管理》杂志在中国工运学院诞生之际,夏蝉的争鸣欲罢还休,房子里有些许闷热,几间旧房内用的是别的单位的旧桌椅书柜,电脑是从家里带来的。为了全国报刊业界的“管理与繁荣”,为了给当时的1969种报纸、7916种期刊“写实存真,树碑立传”,《报刊管理》秉承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八年前,《报刊管理》的创业者敏锐地感知报刊等传媒业态发展的趋势与变化,毅然将《报刊管理》更名为《传媒》,从而开启杂志的新时代。“报传媒界新闻、记传媒人趣闻”,《传媒》从此在春日里拨节生长,生机勃勃。

  四年前,《传媒》杂志为主动适应市场,彻底扭转经营颓势,果敢而坚定地走向“跳出杂志办杂志”之路,启动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等品牌会议,紧紧依托总署与业界资源,打造新的交流平台。一边应对激烈的竞争,一边努力做大做强,《传媒》从此声名远播,更上台阶。

  十年,流走的是光阴,留下的是友谊。我们不会忘记,是行业的共同哺育帮助我们长大:创业时租房的支票是时任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包天仁送来的,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送来《传媒》的第一个业外广告,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由上海《青年报》鼎力承办,2007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由湖南《潇湘晨报》全程支持....。。翻开理事单位的页码,我们会发现,多少个单位近十年来一直在默默而坚定地支持着《传媒》的成长。这种经历风雨的友谊比财富更宝贵。

  十年,流动的是人才,留下的是精神。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拨又一拨在《传媒》的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名字:李晓燕、李晓晔、朱学东、伍旭升、王利明、喻乐....。。在最蛰伏的日子耕耘,在最繁盛的日子收获,领导、记者、编辑,那些坚定、豪迈、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各自的能量、智慧、情怀成就着这本杂志,宠辱不惊地呵护着《传媒》茁壮成长、有声有色、清冽芬芳,演绎着集体的精彩,荣耀着已有的荣耀,书写着新的辉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他们在哪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精神却得以在《传媒》代代传承。

  十年,从48页到64页、80页;十年,从最开始的“写实存真、树碑立传”到今天的“《传媒》引领传媒”,通过三次大型的改版与定位调整,《传媒》的容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升级、理念日益成熟,在总署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下,在业界多年的共同哺育下,《传媒》越发风姿绰约。

  “倘若传媒行业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传媒》就是船头上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提示正确航向”,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唯一一本面向整个传媒行业的旗舰刊物,我们责无旁贷地成为整个传媒行业的望者。《传媒》十周年,柳斌杰署长亲笔题词:办好《传媒》杂志,为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而奋斗”,李东东副署长亲口对我们说:“为传媒界办好《传媒》”,上百位业界领军人物对我们提出新的希望:“引领传媒”。 生为《传媒》,我们深知,这种责任与生俱来,经过友情浇灌,经过汗水洗涤,经过岁月历炼,注定要铸就新的起点。

  我们深知,《传媒》还只是一本年轻的杂志,十年也只是起步的年龄。感谢领导的一路扶持,感谢业界的真诚期待,感谢无数双眼神发自内心、真实、朴素、默默的关注。我们将再次出发,感恩前行,平静、深邃而坚定。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的肆意汪洋、光芒四射,期待下一个十年弥漫着收获后的快感!

  因为责任,我们不敢懈怠!

  因为责任,我们生生不息!

  办好《传媒》

  推动传媒业科学发展

  李东东在《传媒》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传媒》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传媒杂志社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表示衷心祝贺!

  10年来,《传媒》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传媒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深入地反映传媒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与现实,及时宣传为传媒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媒体单位和个人,在营造传媒业良好舆论环境和推动传媒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传媒》杂志创办的10年也是我国传媒业深化改革、向科学发展方向努力的10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中国传媒业发展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面临着来自经济、科技、国际竞争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退,运营成本高企,新媒体持续发力;内部,传媒业的体制机制变革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成为传媒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管理部门和业界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共同推动传媒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借此机会,我对《传媒》杂志提几点希望。

  第一,围绕中央及总署中心工作,推动传媒业科学发展。在新闻出版改革、管理方面,中办、国办在去年年底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总署也于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按照中央要求,2011年底,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全部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同时,时政类媒体一律实行事企分开、采编经营分开,新闻网站要全部转企改制。改革困难多、任务重的时候,也正是凸显优势、体现作为、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有利时机。要紧紧围绕传媒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新闻出版总署对文化体制改革和传媒业改革的决策部署,准确阐释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传媒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贴近行业,服务行业,搭建传媒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传媒》杂志不仅要成为业内外了解国家传媒政策走向的窗口,也要成为传媒业界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平台。要适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把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同深入研究当今世界传媒业的深刻变化结合起来,同深入研究我国传媒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回答传媒业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着力宣传传媒业积极应对挑战、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通过深入扎实、生动形象的宣传报道,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传统媒体正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崭新的整合手段和包罗万象的表达平台,借助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载体放大自己的声音,在舆论场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希望《传媒》杂志深入研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传播模式的典型案例,大力推广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发展手机报、电子报等的成功经验,在推动我国媒体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坚持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新办刊思路,提高办刊质量,力求做到策划精心、选题准确、指导正确、经验可行,力求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统一。要深入挖掘行业信息资源,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扩大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志们,朋友们,再过半个月,就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新起点上,处在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我们肩负着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展望未来,新闻出版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高举旗帜,改革创新,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推动党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