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稀土垄断者(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 17:30  《商务周刊》杂志

  据了解,包钢稀土在镍氢电池项目上之所以还没有成功,重要原因是当时向美方购买的技术和产品本身就有问题,尽管后来引进日本技术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两家生产镍氢电池的子公司去年依旧亏损。包钢稀土日前已准备借钱给其控股75%的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对现有的生产线再次改造,以达到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的目标。

  实际上多年来国内稀土企业普遍存在原创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虽然知识和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法律保护不力,许多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技术成果随人员流动而轻易流失,国内专利侵权现象严重。“研究人员花几年、十几年研究出一项能实用的成果,但只要在一家企业应用,很快就会在行业内扩散,科技人员的利益和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挫伤了创新的积极性。”黄小卫这样分析到。

  “国家在技术研究上投入不够,知识产权审查又控制的太死。”黄小卫向《商务周刊》介绍,住友和麦格昆磁在一些专利权失效后还大量将类似技术全都申请专利,我国专利部门在审查国内企业的一些技术时,经常认为“与上一个技术只是小改动了一下,创新不够”而不予认可,这样也造成了一些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不足,“有时候研究好几年的贡献还不如发表几页文章”。

  近年来我国稀土产业的专利技术与标准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总体上依然落后,与市场脱节和对外几乎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包括稀土新材料在内的稀土中、下游产业链中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对更少。

  “行业整合是很有必要,但关键在于提高国家的稀土应用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内蒙古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安文认为,工信部提出的规划中,到2015年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减少到20家左右是可行的,但真正关键的在于如何“突破外资企业的技术限制,建立起我们国家自身的‘高速公路’式的稀土产业链”。

  提高稀土话语权,仅靠控制资源和出口是不够的

  ——专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小卫

  □ 记者 伊西科 吴金勇

  《商务周刊》:近年来国际各产业界对稀土的需求不断增长,您认为未来还会有一个怎样的增长速度?

  黄小卫:稀土的盘子实际上不是很大,尽管现在需求不断在增长,但去年一年全球用量也才13万吨(以氧化物计),未来几年应该还会以每年10%—15%的需求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期间,全球稀土需求量会达到每年20万吨。稀土的应用领域很广,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但应用量不大,未来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稀土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将会较快增长。

  我国对于稀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2007年国内稀土消费量达到7.26万吨,占稀土总产量的57.6%,但稀土主要应用在一些中低端器件上,有些企业这几年也开始进入高端领域,但产品性能还不是很稳定,批量较小。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等则主要用在电动汽车、计算机的硬盘驱动音圈电机VCM等高端领域,产品价格是国内的2倍以上。

  《商务周刊》:在稀土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我国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黄小卫:我国稀土工作者根据它们的矿物组成和矿物结构的不同,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的的稀土冶炼分离工艺,并在工艺上广泛应用,稀土产品结构逐步从早期的初级矿产品转变为单一高纯产品,目前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占世界总量的95%以上,单一高纯产品比例达到58%以上。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等已实现大规模生产,其中稀土永磁材料、贮氢合金等功能材料的供应量已占全世界的80%以上。但产品性能目前还难以满足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高清晰度平板显示等新型高端器件的要求,附加值等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稀土应用研究主要是一些大学在做,如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偏重于应用基础,如我国的“稀土之父”徐光宪就是研究稀土萃取分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起步的比较晚,从1950年代才开始研究,1970年代开始产业化,国外五六十年代都已经开始规模生产了,而且现在我们很多都是跟踪别人来研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还是不足,一般的技术不做个五年十年的到不了工业化应用的阶段,专利保护也做得不够好。

  《商务周刊》:稀土材料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哪些国家?如何提高我国稀土行业的影响力?

  黄小卫:我国拥有多项具有原创性的稀土冶炼分离提纯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稀土工业,为稀土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稀土功能材料核心专利基本被国外垄断,他们利用各自原创核心专利,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1985年以来,国内外在中国申请的有关稀土类的专利4288余项,其中外国专利申请2188项,占我国稀土类专利总量的51%以上,列前五位的国家是:日本、美国、法国、荷兰、德国。可见,一多半的稀土类知识产权均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我国稀土行业的发展和有关产品的销售将受到国外企业的制约。

  为摆脱困境,1992年,中科院三环新材料技术公司购买了住友和麦格昆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其后,北京京磁公司、北京清华银纳高科技发展公司和宁波韵升强磁公司等几家公司也先后斥巨资购买了该许可证。由此,我国为出口钕铁硼估计花费了1400万—1600万美元,而在出口产品价值上的损失则高达上亿美元。

  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提高我国稀土行业的影响力,仅靠控制资源和出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稀土核心技术专利、稀土应用市场、稀土产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从科技创新源头抓起,加大科技投入,同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

  《商务周刊》:中国严格限制稀土产品出口、进行稀土储备会对全球稀土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黄小卫:稀土上游产业这些年的确比较混乱,市场波动比较大,国家也在用各种手段加强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7年我国加强控制后,稀土价格上涨了1-2倍。这时国外的一些稀土矿山和生产企业又开始重新生产,国内生产能力也大幅度增加,到2008年中,稀土产品又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经济危机也有影响),导致新一轮的降价。

  稀土在地球中的丰度比铜还高,现在全球已经探明的稀土储量有1.5亿吨左右,而全球一年的需求量才十几万吨,所以说稀土并没有那么稀缺,以前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低,在开采和分离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太多的环保成本,造成国外买中国的比他们自己生产便宜得多。倘若我们控制得太死,国外的稀土矿山和分离企业就又都会重新运作起来,因为他们的矿山和设备都在那放着呢。现在很多专家人士都在提对稀土进行战略储备,但是轻稀土资源进行储备没有多大意义,真正需要储备的是离子型稀土矿中所含的重稀土,同时应严格控制开采和生产总量,加强出口配额限制。

  日本、韩国等自身没有稀土资源的国家这些年是比较依赖我国的稀土资源,但他们现在也在努力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比如说到其他国家去开发稀土资源,进行稀土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于昂贵的重稀土金属,他们一直在研究替代品,如现在国外在发光材料、磁性材料中铽的用量已大幅度减少,至使近年来铽价格从每公斤6000多元一路下滑到1000多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