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稀土垄断者(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 17:30  《商务周刊》杂志

  在向全球市场大量供应了十多年的廉价稀土之后,中国政府并不打算创建一个类似欧佩克(OPEC)的价格卡特尔,而是希望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原料,来实现自身不断增长的雄心——发展先进而环保的新科技产业。这是一条以资源优势换技术能力的产业路径。  

  独木桥两端的中外博弈

  未来全球稀土行业面临的可能是资源换技术与技术诱资源两种战略的博弈

  □ 记者 伊西科

  尚未正式出台的中国稀土工业规划威力已显。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10日报道,为了确保生产环保汽车所需永磁材料的稳定供给,近期住友商社在哈萨克斯坦参与了从铀矿中提取稀土的商业活动。而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球领先者丰田汽车也声称,今后5年间将向印尼、蒙古和越南等国的稀土矿山投资400亿日元。

  拥有稀土高端应用技术的跨国公司的这些反应,使得中国以资源换取稀土终端应用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想法面临跨国巨头们以技术诱资源战略的考验。从商业角度来看,过去10多年全球稀土年消费量从3.3万吨增加到13万吨的主要原因,是稀土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深化。与稀土资源大国中国的想法不同,在稀土应用的产业巨头们看来,全球稀土产业链条中的主导和控制力量是在应用环节,而不是资源环节。

  通常的稀土产业链涉及从矿山选矿到开采,原矿再经冶炼分离出稀土化合物、单一金属和合金等基础材料,再到加工成磁性、发光、储氢、催化等功能材料,最后应用到各个高新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初步建成了集科研开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生产、出口和消费国。

  然而,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就是,伴随中国在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国外很多企业也将稀土生产线大量转移至中国,但目前中国稀土产业链总体仍处于上中游位置,尽管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真正处于金字塔尖的深加工和应用产品技术,中国始终不能掌握。

  巨头的控制性布局

  “我们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突破了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制备关键核心技术——合金速凝甩带技术,并拥有多项钕铁硼速凝薄片的发明专利,但钕铁硼磁体成分专利权仍掌握在日本和美国等的企业手中。”有研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小卫告诉《商务周刊》,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钕铁硼,这三个字看起来很陌生,但作为稀土永磁材料,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混合动力车和风力电机上必不可少,也是拉动稀土产业发展的最重要产品。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钕(Nd)、钐(Sm)和镝(Dy)资源,目前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钕铁硼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是世界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应用和销售的中心。

  “中科三环宁波韵升作为国内生产钕铁硼最好的企业,尽管现在也能生产很多高端产品,但在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上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联合证券分析师梁伟指出,尤其是在用于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等产品方面差距就更大,有些甚至还需要进口。据了解,全国现有稀土永磁生产企业有百余家,但除中科三环和宁波韵升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中低端水平,产品主要是供国内企业用,出口量很少。

  铁硼永磁材料是日本住友特种金属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麦格昆磁公司(Magnequench)于1983年最先研制成功,分为烧结钕铁硼和粘结钕铁硼两大类。后来两家公司还达成烧结和粘结钕铁硼磁体的相互使用的交叉专利许可,并在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申请了专利。

  由于中国专利制度始于1985年4月1日,住友和麦格昆磁所有钕铁硼永磁材料关键专利在我国的优先权都已丧失。因此,中国作为世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主导生产者并不受该专利限制。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可以生产、销售和使用钕铁硼永磁材料,但却不能出口产品到其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1999年,中国的钕铁硼产量与日本接近,但产值却不足日本的1/3。该专利壁垒成为阻碍中国钕铁硼磁体进占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为摆脱困境,1992年,中科院三环新材料技术公司购买了住友和麦格昆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其后,北京京磁公司、北京清华银纳高科技发展公司和宁波韵升强磁公司等几家公司也先后斥巨资购买了该许可证。由此,我国为出口钕铁硼估计花费了1400万—1600万美元,而在出口产品价值上的损失则高达上亿美元。

  除了稀土永磁,其他如稀土储氢材料、稀土荧光材料及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核心专利权,也大都掌握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其中,日本的主要领域依次为永磁材料及应用、精密陶瓷、储氢材料与电池、稀土催化剂;美国的主要领域依次为催化剂、光学玻璃与光纤;还有德国、法国及荷兰等国在稀土应用上也都各有侧重。“我们国家在荧光粉和储氢合金等领域的技术差距要小一些,但其他功能材料在高端应用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大。”黄小卫说,“像汽车尾气催化方面,国外都做到欧5标准了,我们目前工艺水平才只达到欧3标准。”

  除了掌握专利权,国外企业为了阻止中国稀土产品升级换代占领国际市场,在众多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如稀土荧光发光、晶体、特种玻璃、抛光、精密陶瓷和常温超导等材料方面同样采用类似的进攻战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针对我国设立专利“围城”。黄小卫对此忧心忡忡:“日美等国通过专利牢牢掌握了稀土产业链最终端的‘独木桥’,而我国在稀土新材料领域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又不够,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能否突破独木桥

  1993年,加拿大AMR公司与江阴市稀土材料厂合资组建一家公司。此后,法国、日本、美国和韩国企业也开始大举进入大陆稀土行业。比如在钕铁硼领域,日本昭和、精工爱普生、住友特殊金属公司以及美国麦格昆磁等世界主要供应商纷纷关闭或压缩国内的钕铁硼生产线,向中国转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稀土产业在上中游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以有研稀土为例,除北京本部外,还拥有江苏省国盛稀土有限公司、乐山有研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廊坊关西磁性材料有限公司三个控股子公司。江苏国盛是个分离提纯厂,要把从江西、广东等地购买来的离子矿萃取分离,得到单一的稀土氧化物,然后一部分运到四川乐山,电解得到稀土金属及合金,另一部分以及在乐山生产出的金属最终都要运到北京本部,在北京最后生产出钕铁硼速凝甩带合金薄片以及荧光粉等。

  然而,目前这种跨省市的分工合作在国内并不多见。各个地方依托当地资源开始竞相上马稀土项目,也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我国稀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包头和江西赣州都在其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重点鼓励发展的稀土永磁、储氢、发光等几大产业链,即便稀土资源不甚丰富的福建、广东、山东等地也都有着类似的规划。

  “现在是各地都想自己从头搞到尾,这样就造成规模都不大,因为一个地方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技术。”一位业内专家说。以钕铁硼磁材生产为例,我国主要投资生产烧结钕铁硼磁体的上市企业有中科三环、北京安泰、宁波韵升、津滨发展太原刚玉、首钢烟台和金田铜业,其中烧结和粘结钕铁硼总产量年均在千吨以上的只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和北京安泰。

  纷纷上马的背后,是大量购买或者通过合资建厂引进国外的专利技术和设备。据了解,包头稀土高新区从2000年以来,由外商投资的稀土企业已经发展到10家,但通过先进技术进行稀土开发的企业很少,多数与本土企业的产业结构趋同,并没有发挥出技术领先的优势。

  1999年,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专利技术,包钢稀土斥巨资购买了美国能源转换器件公司(ECD)/奥文尼克电池公司(Ovonic)及美国和光交易公司(WKC)的技术,共同合资成立了内蒙古稀奥科储氢合金有限公司和稀奥科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主体技术和设备均从美国引进。但到去年底整整10年时间,只有其中的储氢合金粉生产线能够正常生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