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07:24 中外管理

  鲁冠球:我对搞好企业的体会

  一代浙商风云人物鲁冠球,带着他未尽的事业与梦想走了。

  鲁冠球生前构建了以万向集团为核心的资本帝国,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旗下产业横跨汽车、金融、农业、能源四大产业。目前,“万向系”员工人数超过4万名,总营收破千亿,盈利超百亿,还拥有遍布亚、美、欧、非的庞大非上市产业集群。

  鲁冠球曾在《中外管理》杂志发表过多篇论述管理的文章,如1995年发表的广为流传的《我的管理观》,及后来陆续发表的《我对搞好企业的体会》、《我们员工是怎样成为主人和老板的》、《探索管理科学的有效实现形式》、《抓大与创名牌》、《用战略眼光看待出口》、《著名企业破产给我的启示》等。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思想永存。今天,重温这些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鲁冠球超前的管理意识与战略眼光,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即便放在当下也不过时,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

  我的管理观

  文|前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中外管理》杂志1995年第10期《中外管理》杂志1995年第10期

  一个效益差的企业,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一个效益好的企业,则肯定有一条共同的原因:管理严格而科学。

  管理,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易被人曲解、忽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艺术“,同样也是生产力。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为什么向管理能得到效益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它也是生产力。

  先进的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技术,而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这是我在三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深切体会。我认为,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就象居家过日子一样,柴米油盐一天也少不得。管理出效益,这是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管理不但能出效益,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够增效益。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取得1:1.5的经济效益;每增加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可取得1:2.5 的经济效益;而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可取得1:6的经济效益。因为管理得当,就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以达到增效益的目的。一些企业质量下降,市场萎缩,效益滑坡,其实都可以从管理中直接或间接找到原因。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的企业,由于其管理水平的不同,企业的活力不一样,经济效益不一样,甚至有着天壤之别,这种事例几乎到处可见。1988年我们兼并了一个亏损企业一一.杭万四分厂,在人员、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狠抓企业管理,输入万向集团的管理思想与经营方法,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扭转了亏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45.7%,利润增长了33倍,职工收人提高了2.6倍。

  我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外部形象是越大越好,而内部管理则应该越小越好。企业的外部形象大,则企业有信誉,有知名度;内部管理小,则能做到事事物物有人管。管理人员都管事,让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原来适合的管理手段,现在就不一定适合了。企业发展了,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企业分家”是发展壮大企业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有效管理途径。

  俗语说:“树大要分杈,人大要分家”。作为一个集三产业于一体的万向集团大型企业,目前实行的是集团化管理,其主要方式是“企业分家”。以放权为中心,以承包合同为经济纽带,对下属公司(企业)的管理实行“三管三不管“,即集团公司对各企业管外部不管内部,管宏观不管微观,管结果不管过程,并把产、供、销、用工和分配等权力全部下放给下属公司,鼓励它们在市场中独立成长。随着《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我们又把集团内原有的非独立法人企业,改造为全资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并各自组建董事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把原来行政上的放权变成经济上的放权,促进了下属企业进一步落实和用好经营自主权,理顺财产管理关系,为各个企业业务的迅速拓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万向集团下属企业中拥有一级法人地位的公司已有8家。集团公司成立董事局,仅仅作为一个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机构,把管理的人和事逐渐缩小,以集团资产所有者的面目出现,主要责任是保证集体资产的增值,从而由什么都管改为管关键人和关键事,完成从“管物”到“管人”再到“管资本”的转换。而各个企业也都建立起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我深深感到,企业发展到这一步,我也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亲自抓产品质量、产品成本、或去参加什么产销会议。现在要集中精力于运用资本,对有效益的新项§进行点投人,使资本迅速增值,努力壮大集团的规模。而下属企业因为有了压力,要对资本增值、利润、员工负责,对各项工作就再不能依靠集团,而需要自己去努力完成。

  改制是企管的条件和动力,管理则是改制的基础和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改制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企业似乎把改制视为 “万能”,忽略了改制与管理的关系,出现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等现象,有的甚至“以改代管“,这是不正确的。企业的主题到底应该是什么?我认为,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必须强化企业管理,改制与管理不可偏废。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集中在明晰产权、股份改造、资产量化等方面,忽视或放松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那么,就会出现产权明晰了,牌子换了,但内部管理还是老一套,甚至造成倒退的恶果,经济效益还是上不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四句话,叫“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可以说,产权清晰是前提,权责明是核心,政企分开是关键,而管理科学则是基础。任何形式的改制都代替不了管理,不管是什么制,如果管理不好,所改的“制“就只能是个“空壳子”。只有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改制,才会产生高效益。如万向集团的传动轴公司,在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同时,不断加强质量、成本管理,降低了四项资金的占用,使今年上半年的销售和利润均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所以我认为,改制与管理,二者不可偏废。管理是改制的基础,改制是管理的创新,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必须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才能得到飞跃发展。 

  2

  我对搞好企业的体会

  文|前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10期《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10期

  从我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深深感到搞企业是千头万绪,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做好,确实不易。我的切身体会是必须抓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怎样当好企业领导

  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关键是看是否有好的领导。过去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平级,一张纸下来同时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现在国家改变任命办法,山资产所有者任命董事长,由董事长任命经营者,层次比较清楚,这样抓国有企业改革就抓到点子上了。

  怎样的领导才算好领导?我从30多年的企业实践中体会到,好的领导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要有牺牲奉献精神。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带领一批人,使企业民盛不衰,这需要做许多工作,没有牺牲奉献精神是不行的现在做什么工作,无沦是开发产品、开拓市场,还是去交一个朋友,没有时间和精力投下去,是不可能的。要当好企业负责人,就要全神贯注,全部投入到企业中去,要牺牲玩乐、爱好、享受。1969年,我到这个厂,离家只有4公里,为了把厂搞好,我把家搬到厂里,一住就是15年。一直到1984年,才搬回家去。当时我在厂里的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杭州西湖那么著名,但我只是在结婚的时候去了一趟,到现在还没有再去第二趟。我到北京出差多次,但没有去看过长城。我现在总是感到两个不足:一个是知识面不广,另一个是时间不够用。我总认为,要把企业搞好,要有实力,要进行大量的积累。

  这些积累要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要多积累少分配。自己分配多,员工分配少,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搞好。当了领导,没有牺牲奉献精神,就象社会上说的,围着园子、轮子、桌子、裙子转,哪里有时间去思考,去学习?今年春节我们企业大年二十放假,初六上班,休息六天。我从年三十到初五就坐在办公室里,哪也不去,也不接待客人,就是把没有做完的工作理好。

  2.要不断学习驾驭企业的本领。现在市场千变万化,在这样一个市场中,怎样把钱赚回来,这是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要有驾驭企业的本领。本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提高得来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个人要学习,一个企业要学习,一个国家要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多方面的,要下苦功夫,所以我向单位里的同志提出几个建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决策本领、待物本领、公关本领、开拓市场本领。掌握了这些本领以后,才能驾驭企业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要多看,多思多听,最后要多干,就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在企业里实践,失败了重新来过,成功了做得更好。通过这样做,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3.要有正确的管理思想。我们搞企业怎样赚钱求发展呢?我体会到一点,正确的管理思想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思想,企业就会走弯路,甚至会走错路。现在的市场确实是瞬息万变,是魔鬼市场,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得道”就能抓住市场。这个得道,以我的认识,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我搞企业要赚钱,产品卖给用户,卖给经销商,他们也要有利润。所以不论想什么问题,办什么事,都不要考虑怎样损人利己,而要考虑怎样找到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来做。正确的管理思想,出发点就要正确,每个人都要通过诚实劳动,把生产搞上去,成本降下来,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国外有个经验:凡是效益特高的东西,一般是不会长久的,只有依靠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才能持久。我们生产的万向节,在国内市场现已占到65%以上,我们成本已经压得很低,利润空间已经相当小,这是经过多次技术改造才实现的。现在大的汽车厂,一汽、二汽,自己都不生产万向节,由我们生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到中国想控制市场,但他们控制不了我们,我们的产品不但不积压,而且进人了它的配套线,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可以达到他们的要求,而且成本比他们低,所以他们自己不做,向我们来买。这样他们得到利益,我们也赚到现钱。世界上的钞票,随处都能赚,我们一定要把凡是能够赚的钞票都赚过来,赚来的钞票仍然还给社会,“取之要有道,用之要欢乐”,这样企业才能生存。

  二、怎样建立一支好的员工队伍

  不管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进了我们企业之后,我们都要抓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工作分配合理些。有什么方面的才能,就分配什么工作;第二,物质分配合理些。到我们公司后,基本工资是多少,根据素质而定。基本工资定好以后,由岗位、级别确定岗位工资。加上效益工资,共是三块。基本工资保证员工进企业后有饭吃,之后,要他们提高,要有上进心,要拼死拼活干,你可以得到一万、两万、五万、十万。不干,就是拿基本工资;第三,多种用工形式促使大家有上进心。我们公司有试用合同工、合同工、固定工,其中%左右是固定工。贡献特别大的,就是终身员工。终身员工退休后,收入和工作时一样。这样一来,真正形成了“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1980年我们搞调整,6个月没发工资,大家还是拼死拼活干。从那时到现在,每月按时发工资,天都没有拖过。也就是说,从1980 年以后走上了正轨,职工有很强的凝聚力。现在我们采取“严字当头、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的制度,该处理的就处理,该解聘的就解聘,该奖励的就奖励,引进竞争机制、风险机制。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以后,企业就稳定下来了。

  三、如何找好产品,找好市场

  任何东西都应该实事求是,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我办企业35 年,体会到产品并不是档次越高越好,开拓市场一定要符合实际。我们开始做农机配件、农机维修,后来搞链条,搞轴承,也想过搞高精尖产品,想跨行业,都没成功。最后,在1980年通过调整,把多角化经营的产品全部撤掉,集中全力把一个产品搞好,搞专,搞精,搞到在市场上有影响。在这基础上,才赚了一笔钱,培养了一批人,积累了一些资本。进人90年代,我把原来没有搞好的项目,例如轴承,再回过头来搞,很快就搞上去了。我认为,开拓市场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的能力,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如果超过自己的能力,往往会失败。我现在开拓市场就掌握两条,一条是真正千家万户都搞的,就调整掉;另一条是国家作为宏观控制的,国家重点来搞的,我不碰。企业在竞争中就得衡量自己的能力,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情,这样失误比较少。

  四、如何争取政府的支持

  当年政企关系没有处理好,我就一个接一个碰钉子。在我公司前面的地方,原来规划搞一个生活区,结果财税部门要来造一所房子。镇里批给了他们。我们到领导那里去说,按我们的规划,他们是不是可以不造。镇里的答复是:不行,规划权是谁的?政府听企业的,还是企业听政府的?当然是企业听政府的。

  要搞好关系,通过不正当途径去搞,是行不通的,只有实实在在地干,大家找准位置,政府干政府的事情,企业干企业的事情。政府跟企业关系处理好了,我们好好干,他会大力支持企业。过去我走过弯路,现在这条路己经走正了。我自己的体会,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做好工作,企业才能搞好。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看,最后的赢家是谁呢?我认为,还是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抓了这么多年,现在思路是对的,但是还有段时间。观念改变没有那么快,而且有许多包袱。国有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肯定会管好,他有他的优势,但也有他的弱势。他的弱势,可能正好是乡镇企业的优势。外资企业,不管是独资、合资,虽然他们技术强,资金足,但是他们有他们的不足,毕竟是外国人。我想最后的赢家肯定还是乡镇企业。因为乡镇企业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占了国民经济中的半壁江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绝对不能抹杀。当然竞争的最后结果,要靠时间来检验,关键还得靠自己,思路正确才能大有作为。作为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我们把乡镇企业搞好,我认为,党中央会支持,农民也会支持。

  3

  有目标 沉住气 悄悄干

  文|前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境界和思想可以超越,精神可以升华,但力量不可超越。

  多年来,我所打过交道的企业,除了通用、福特等公司,其他的要么被转让了,要么被兼并了,或者自行消失了,企业竞争很激烈。万向到今年已经成长了37年,把我自己想的、做的,这几十年的感触和经验做一些回顾总结吧。

  一、审视自己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强调稳定。企业只有稳定了才能做想做的事。稳定也是多方面的,人员、产品要稳定,基础管理要跟上,人多的时候,形成游戏规则也很重要。

  而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掌握好一个“度”字。要想把失误的可能降低到最小,就要实事求是,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回顾我们万向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们搞多角经营,因为短缺经济年代,有比无好,所以赖以生存下来,但当时只有这么点实力,结果建树不大。8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当时的竞争形势,我们就砍掉其他产品,集中精力专业化生产万向节,把一个产品做精做专做强,把成本降下去。后来国家标准颁布后,我们对照标准,把各方面都做得让客户满意,专业化使万向后来成为了同行业中的第一。

  所以说,关键是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能力,先不要有大的调整,有能力了再一步步地调整。一旦超越所能,要么质量,要么成本就做不到位。万向产业之所以保持37年持续发展,就是做到了技术、工艺、市场的连续性,从万向节开始,形成系列化再延伸,从一个零件到一个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从而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境界和思想可以超越,精神可以升华,但力量不可超越,这个一定要想清楚。现在许多论坛都可以去听,听一定有好处,但做的时候要衡量自己的能力。适者生存,外国技术是不是适用呢?有一个观念和能力的接受问题,还有经济环境、空气环境、政治环境各种因素要考虑进去。

  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想搞汽车,但80年代初,到国外一考察反而一点信心也没有了。因为感觉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相差千万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可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靠自己实干,逐步积累发展。所以,做任何事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有理想目标,然后看什么目标,看有没有能力。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

  二、人才的力量

  如果有人认为:万向就是生产产品,在赚钱,那就不全了。万向实际上在培养一批人、造就一批人。人与人之间,做人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事就要进一步海阔天空,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企业家不是唯利是图的,赚钱只是我们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企业家主要是造就一批人,企业最终靠人才来创造。所以说,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取之而有道,用之而欢乐。做企业就要有这个境界,回报社会是企业家的终极思想。

  在人才储备上同样需要稳定为先。知识是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观念、文化更是如此。如今人才流动频率非常高,要用一种文化把人凝聚起来才行。我们万向几万名员工就是靠文化精神理念聚集在一起,围绕“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形成一种文化。如何形成呢?就是要善待、尊重员工,让他们放开手脚干。这就叫: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让每个员工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更重要的则是给员工表现的空间,这是一门艺术。

  为此,我们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就是把企业做大的同时,再把企业做小。而这,正是做好一个大企业最自豪的地方。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可以树立形象,但调动人发挥人专长的时候,就是越小越专越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当然,我们也要转变,过去我们仅仅是在有限的资源领域里做了些发展,如今,要从有形到无形方向转变,加大无形的投入。

  往哪里投呢?就往人力资源投,早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到吉林工大委培大学生,那时无形的投入现在变成了有形的骨干,但力度还不够。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加大投入,不光口袋满,而且要变成有精神、有智慧的脑袋,这就要敢于花大代价。

  再就是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加强感情投入。就是尊重他善待他,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福利,不关心员工的领导肯定不是好领导。

  人才聚集起来,在人力软件上进行大投入,这是一个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最大保证。多年来,万向对人才的重视从没有变过。引进“空降兵”需要从实际出发,而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培养。培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互相理解与信任,而这一定是日久见人心的,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大家互相了解后才能形成信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靠时间得出的经验,何乐而不用呢?而信任是最低的成本,只有这样才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走出去。万向就是让员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知识是靠人与人的交往得来的。通过走出去,通过交流并综合分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做错了也不后悔。万向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已经在8个国家建成了18个企业。而事实上,万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走出去比较早。走出去的最大经验,就是看到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互相交流,学到了人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现在我们品牌国际化了,经营国际化了,是中国向世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企业。

  三、从有限到无限

  在不断做精做专做强做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产业到一定时候就会有极限。如果要继续做到完美,就要花加倍的力气。所以,该放弃就应该放弃。

  放弃之后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有限的事业无限人争夺的局面,就要开拓一些新的产业,等这些产业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再跳到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大集团战略”。

  我现在思考最多的就是:做产业如何向无限制的方向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无限制的事情。比如:浙商银行是全国性的银行,万向是第一大股东,可以在浙江向国内再向全球发展,是无限制的,这用的是社会的资本。有信誉有实力,产业播下去是无限制的。万向的财务公司是国内民营企业的第二家,大了也是无限的,主要是与银行贯通,主要作用就是控制财务成本和现金流,并且可以经营。还有租赁,从机床到汽车到医疗器械再到飞机和卫星,工业服务也按专业做下去,通过减少风险,往无限方向发展。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把基础打好。

  经营者就是资源优化配置者,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是赢家。因为改革就是优化资源再分配,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当然,我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超越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比如:金融风险,黄金、石油、铜价格飞涨,直接危胁每个企业,今年信贷到6月份已经发放了80%,下半年怎么办?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美国与朝鲜关系,对类似这些事情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希望国家稳定。改革都是磨炼过来的,站在什么利益做什么事。现在是盘根错节,因为看不到的红灯太多,根本无法判断,只有少说多干。做到今天,最怕的就是事业在萌芽当中被掐灭了,到时候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都不知道。所以要少说多干,悄悄地干。

  四、鲁冠球心中的“四最”

  1、您最钦佩的企业家是谁?

  所谓惺惺相惜,冯根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和我互相钦佩。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信任理解,相互钦佩的。

  2、您最欣赏的企业是哪家?

  (未回答)

  3、15年里,对您触动最大的中西方管理著作(或思想)是什么?

  都可以借鉴,都有可学之处,哪个最好很难讲。

  4、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您认为管理者最理想的心态是什么?

  不满足。

《中外管理》杂志1996年第9期《中外管理》杂志1996年第9期
《中外管理》杂志1995年第4期《中外管理》杂志1995年第4期
《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6期《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6期
《中外管理》杂志1994年第10期《中外管理》杂志1994年第10期
《中外管理》杂志1996年第1期《中外管理》杂志1996年第1期
《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3期《中外管理》杂志1997年第3期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