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08:28 华夏时报

  光明海外增持谁最关注 营收居内地乳企第三 与伊利蒙牛差距不断拉大

  ■本报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的亮丽业绩,引发中国投资大佬光明乳业一再增持。10月18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表示,对新莱特的配股增资项目已经完成,本次光明乳业出资折合人民币为1.86亿元,与配股增资前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

  除了光明乳业之外,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新莱特乳业还与其他多家乳企合作,一时间成为了新西兰地区的“香饽饽”,加之新莱特业务的高增长,光明乳业的增持毋庸置疑。多年来的热衷海外收购,也意味着光明乳业势要缩小与业内龙头同行之间的差距的决心明显。

  增资新莱特近2亿元

  该配股增资项目是在9月14日发起的,此次公告的发出也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最终完成。

  据悉,光明乳业本次出资3816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1.86亿元),认购新增股份约1272万股,合计占新莱特总股本39.1193%,与配股增资前持股比例保持不变。

  所谓的配股增资,指的是股份公司把资本公积金转为资本无偿分配给原有股东,或允许股东按一定比例以较优惠价格购买新股票。既是股份公司给股东的一种回报方式,也是股份公司增加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措施之一。这代表的意思是,新莱特此次配股增资属于“允许股东按一定比例以较优惠价格购买新股票”这一类。业内人士认为,光明乳业认购的新增股票数量,只保证了其股比不变,也就是保住大股东地位即可。

  资料显示,新莱特是光明乳业于2010年花费8200万新元(约合4亿元人民币)收购而来,最初持股51%。2013年7月光明乳业推动新莱特于新西兰当地上市,光明乳业以39.12%的股份成为新莱特最大的股东。

  对于为何这次又大手笔对新莱特增资近2亿元?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考公告内容。不过,在此前的9月,刚刚传出此配股增资项目的消息时,光明乳业方面曾对媒体披露,经过6年发展,新莱特业务逐步稳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光明乳业作为新莱特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希望通过注入新的投资从而带来更好的收益。

  经《华夏时报》记者查阅光明乳业上半年财报发现,子公司新莱特上半年实现营收14.4亿元,同比增加27.4%,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加145%。并且,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总共实现营收102.7亿元,新莱特对其贡献率达到13.99%。

  扩张海外缩小与同行差距

  目前,光明乳业当前营业收入虽位居内地奶企第三,但与奶业龙头伊利、蒙牛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2016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营收为102亿元,而伊利和蒙牛同期分别实现299亿元和272亿元,对比差距近200亿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辉煌时期,光明在早前其规模曾与伊利、蒙牛旗鼓相当,甚至在2002年光明乳业上市之年,其营收规模均高于伊利与蒙牛。光明乳业在2002年营收已达到50.2亿元,同年伊利的营收为40.1亿元,蒙牛的营收仅为4.59亿元。

  只是,光明乳业未能在过去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得以迅速扩张。导致多年来,光明乳业规模渐渐与蒙牛、伊利拉大距离。以伊利为例,多年营收增长幅度均超过20%以上,甚至在个别年头能达到30%-40%。蒙牛在这十几年来营收也多能达到20%以上增长率。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乳业市场上,光明乳业也意识到危机所在。和其母公司光明集团相同,光明乳业也很热爱海外收购,除了对新莱特以及未成功的以色列项目之外,还在2010年,光明乳业以3.82亿元收购了新西兰牛奶生产商Synlait 51%的股份,2013年,Synlait在新西兰交易所挂牌上市,光明乳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海外并购并海外上市的乳品公司。

  但海外收购能否会成为光明乳业的翻身利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