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钻井之王

2014年03月21日 23:30  《环球企业家》杂志  收藏本文     

  高扬

  中国尖端海洋钻井设备一直乏善可陈,但后进者张弭正刷新全球竞争新版图

  如果你飞抵江苏启东市,俯瞰下去,沿长江北岸大大小小的船坞和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飞速旋转的风力发电机,蜿蜒成一条茂密的钢铁丛林。一台50层楼高的巨型门式起重机“宏海号”就像是变形金刚擎天柱,倔强地矗立在长江入海口北侧。

  在离地150米的“宏海号”拱梁顶端,隋绍元迎着东太平洋7级的寒风,指着脚下的这头怪物大声对《环球企业家》说:“任何一条焊缝出现差错都将功亏一篑。”55岁的隋绍元是这里的负责人。他身材瘦长,十分健谈,尽管这里的气温是零下8摄氏度。他说,建造一座海洋钻井平台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宏海号”是有史以来全球建造得最大、最先进的移动式起重设备。它属于在香港公开上市的油气钻机制造业新贵—四川宏华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宏华集团)。“宏海号”将被用来直接吊起整座重量过万吨的海洋钻井平台,移动至港池从而完成一次下水。受起重重量和高度所限,此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可以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这座钢铁构筑的庞然大物将于今年年中建造完成,总体造价约3.6亿元,耗费超过1.1万吨高强度钢材。它由两台跨度达124米、高度为150米的拱形门式起重机平行组合而成,最大起重能力有2.2万吨,是现有世界最大同类设备的11倍,可以轻松吊起一座20层的楼房,并能在一条长达300米的轨道上灵活移动。为了支撑住它,造价超过3亿元的钢筋混凝土基座至关重要—地基打桩深达46米,与即将建成的世界第二高楼(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相当,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三峡工程。

  “宏海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世界造船业最繁忙的中心之一。由于此前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段海运大萧条,这里的造船厂纷纷向制造海洋钻井平台艰难转型。主体位于中国西南盆地四川成都的宏华集团最初在2009年与启东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意味着该集团也开始向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进军。与其左邻右舍大相径庭的是,宏华集团是一家陆地石油钻机制造商,此前毫无造船经验。

  但让其大胆押注的根本原因在于,钻井包(钻机的核心部件总成)占去一座价值数亿美元海洋钻井平台成本的大半。在宏华集团看来,他们才是最适合的搅局者。目前,该集团已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陆地油气钻探设备提供商,其每年近90%的钻机出口至国外,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凯雷(Carlyle)是其投资者之一。油气开采服务业巨头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哈里伯顿(Halliburton)、贝克休斯(Baker Hughes)、纳伯斯工业(Nabors Industries)都是其长期合作伙伴。纳伯斯工业曾于2005年签下一单63台采购合同,该纪录至今无人企及。在宏华集团眼里,把陆地钻机挪到海上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

  “你喜欢这个景观吗?”隋绍元展开双臂,然后指向入海口方向。视线可及的地方有一两艘散货船模糊可见,水是有些浑浊的暗蓝色。他说,他们远离城市,看不到电视,网速慢得要命,生活单调。但有些大热潮确实不容错过。

  豪赌

  在1月底的一个寒冷的早晨,顺着“宏海号”上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搭成的简易楼梯攀爬至拱形横梁顶端,人不由得有些瑟瑟发抖,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这项可能被写进历史的巨大工程。事实上,除了横梁和支柱,这里满是由厚约7厘米的钢板焊接而成的中空柱体,它们长短不一,或成十字形、或成米字型相互交叉连接,从侧面看去,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宏海号”采用的是桁架式结构,这意味着所有的受力都要通过焊缝去传递。整个机身一共有上万条焊缝,焊接的质量决定了这项工程的最终成败。

  隋绍元保证说,他始终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这位在钻机行业工作30年,也曾为全球最大的钻机制造商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National Oilwell Varco)服务的专家说:“虽然很难找到如此之多技术精湛的焊接工人,但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做了严苛的筛选,并配备了足够数量的质检人员。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很紧张。”

  海洋的诱惑让这家公司愿意为此承担风险。几天前,57岁的宏华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总裁张弭在其位于成都北郊约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向《环球企业家》解释他这么做的逻辑。他坐在洛可可风格的白色木质沙发上,脚下是厚厚的带有花瓣图案的鹅卵色地毯,正对面是一幅由八张拼接而成大约15平方米的世界地形图,隆起的褐色山脉和凹进去的碧绿盆地清晰可见。“这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大地图了。”张弭说。他个子不高,胸膛厚实,带有不张扬的自信和冷嘲式的幽默。“你看,蓝色占了多少。”张弭指着一大片的深蓝色说道。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造船业陷入冰点。一度站上世界订单量第一位的中国传统造船业遭受重创,并被迫转型。开辟利润丰厚、订单相对稳定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海洋钻井平台是海工装备最核心、价值最高的设备。例如巴西石油公司(Petróleo Brasileiro)位于坎波斯海盆(Campos Basin)的P-52平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钻井平台之一,竣工于2007年,造价超过10亿美元,主甲板比两个足球场还要大,8.1万立方吨的排水量超过玛丽女王二号(Queen Mary 2,世界上目前最大、最出名的豪华游轮)。这个平台是所谓的半潜式,实际上就是靠下方的平底船漂浮于海上的巨大碳氢化合物加工设备。船上的发电机以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天然气为燃料,能发100兆瓦电量,足够供应30万人的城市。180人的工作组12个小时倒班—上两周班,休息三周—让石油每天24小时都处于畅快的流动之中。

  这是一座漂浮的工厂。它集合了钻井、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设施,建造难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事实上,如今只有韩国、新加坡、挪威以及美国拥有这种能力。其中,挪威和美国目前主要提供一些核心部件,新加坡占据着用于浅海作业的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大部分订单,而大多数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都出自韩国。同时,新加坡和韩国造船厂已经达到满负荷,无法满足像巴西石油公司这种新近崛起的能源巨头们的贪婪胃口。2011年,该公司不得不把总价值约180亿美元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合约派给巴西四家尚无制造经验的船厂。据马士基公司(Maersk)估计,如今海上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市场每年的价值高达440亿美元。

  中国很难对此无动于衷。不管从哪方面衡量,中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造船业中心之一,而且随时准备扩大影响力。大约10年以前,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快速扩张的中国造船厂即使不能夺取韩国在世界造船市场的全部份额,也将夺走其中的大部分,就像上一时代韩国造船厂横扫大多数欧洲造船厂一样,历史会简单地重复。同时,在最近的5年之中,中国大约有30家造船厂宣布进入海洋工程设备制造领域,其中20家称已具备了建造大型海洋钻井平台的能力。

  但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按总吨数来计算,中国现在得到的订单数量更多,不过按价值来计算,截至2013年7月,韩国在一年内生产的船只总价值比中国高出了76.2%。而且,对那些试图从产能过剩的散货船市场抽身转向尖端海洋钻井平台领域的中国船厂而言,这个相对狭窄的市场入口已经变得无比拥挤。致命问题在于,海洋钻井平台价格昂贵,没有船东会把订单轻易交到经验不足的制造商手中。

  换言之,眼红的中国制造商们在押上全部赌注后或许仍然两手空空。张弭也未拿到海洋钻井平台的订单。他已经向海洋板块投资超过20亿元,目前的斩获仅是几艘海工驳船(为海洋钻井平台运送补给的小型船舶),以及一个被命名为“Tiger”的项目。这是新加坡OPUS海洋有限公司与上海船厂联合开发的钻井船,工作水深为900至1500米,宏华集团为其提供价值3亿元的钻井设备包。张弭为此感到兴奋并希望能以此打开市场,他敲敲桌子:“这是中国的第一次。”此前,全球海洋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所需的核心部件钻井设备包几乎由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一家独揽,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0%。

  张弭的底牌是“宏海号”。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本需要占据宝贵船坞资源的海洋装备搬到陆地上进行建造,再用起重机吊装下水。这种理念并非是他首创。2000年,韩国现代重工船厂在全球率先成功实施该理念,但因为其起重设备能力的限制,只能分块多次吊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较为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曾于2008年建造了一台当时全球最大的起重能力高达2万吨的门式起重机,将分段制造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其不能移动,依然需要占据船坞。“我根本不需要船坞。”张弭说。

  搅局

  张弭出生在距离成都210公里的隆昌气矿。这是中国第一座规模化天然气田。从他记事开始,家里使用的燃料都是天然气。后来哥哥张聪进入钻井队工作,张弭常常跟着他爬上十几米高的井架观看打井。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进入这一行埋下了种子。

  不过,他度过了一个相当压抑的青春期。由于父亲早年参加国民党的缘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歧视。张弭也因此受到牵连,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同时,在仅有的一段校园时光里,即使张弭成绩一流,在同学中也很有威望,但学校的奖励和荣誉一直与他无关。这样的磨难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我明白了尊严只能靠自己的拼搏去赢得。”张弭说。初中毕业后,他辍学在家3年,独自操持家务。那段时光张弭并没有浪费,他把《汉语词典》抄了整整三遍。“他以前写字太丑了。”张聪告诉《环球企业家》。不久后,张弭进入矿区职工大学读石油机械专业,毕业被派至矿区的钻机修造厂成为技术员。

  但他并不是一名安分的员工。当时中国制造和使用的钻机是效率低下的苏联仿制品,张弭通过研究独立制造出一种新型的三缸泥浆泵,在川南矿区成为主力机型。他迅速成为中国该领域最知名的专业人士,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行业会议都会邀请他。但职务低微和所在单位级别不够导致张弭的产品根本无法推广出去。不过,张弭不是那种容易认输的人。终于,他的技术方案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反响强烈并最终得到大规模应用,张弭自此在中国的石油钻机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宏华集团的前身起步于上世纪末,并于2006年最终完成改制和私有化,张弭出任主席兼总裁。公司成立之初的1998年便研制出中国第一台7000米机械钻机,而宏华集团真正取得行业地位是在2001年,张弭亲自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数控变频电动钻机,也就是DBS钻机。这款设备的意义在于将原有的机械式钻机变成了由电控系统控制的新一代钻机,从而带来操控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张弭一直是冲在技术第一线的那个人,他为此专门订阅了十年的《电力机车传动》杂志,自学电力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国内电力机车系统对电控的研究最强,应该把这套想法搬到石油钻机上。”张弭说。

  这种DBS钻机最终为其带来了美国油气开采服务业巨头纳伯斯工业的63台采购订单,但过程异常艰辛。中国的油气开采业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牢牢掌控,两公司旗下有大约近百家大小不一的油气设备制造商,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像宏华集团这样的民营公司,很难在国内市场找到突破口。“你在国内能够见到的宏华设备几乎都是国外钻井公司买去的。”张弭多少有些无奈。

  硬币的另一面是他找到了突破口。张弭要进军国际市场,而且直指全球钻井行业的制高点,美国。2002年,张弭参加了有行业风向标之称的美国OTC国际石油展览会,宏华集团的设备根本无人问津。当时一位中国同行告诉他,想要美国人买你的钻机是异想天开。两年后,张弭在国民油井华高、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钻井巨头盘踞的有“钻井之城”之称的美国休斯敦,建起宏华集团第一家海外工厂和销售公司。

  但当时宏华集团在美国尚未找到一笔订单。张弭为了打开市场,采用了“以租代买”的方式,并且租金低廉。之后通过一家小型钻井公司,张弭将第一台钻机卖到了美国。2004年,美国页岩气行业突然爆发,以至于其本土钻机制造商的产能已经捉襟见肘。宏华集团的DBS产品很适合页岩气的开采,且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于是,这个富有胆识的中国新晋制造商引起了纳伯斯工业的注意。不久,俄罗斯、中亚、中东、南亚的国际市场被宏华集团逐渐打开。在第二年的OTC展会上,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将宏华集团与行业霸主国民油井华高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前者有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与国民油井华高在全球市场一争高下。

  黯淡的日子终于过去,张弭成为美国页岩气浪潮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的中国赢家。同时,这也为宏华集团开启了另一扇窗。因为有消息称中国页岩气的可采储量高于美国,居世界首位。这甚至惊动了全球所有的能源巨头以及投资家,包括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他们提着装有大量现金的皮箱找到张弭的故乡四川,因为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中国绝大多数的页岩气。

  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这个新兴能源行业的设备制造公司,又在美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宏华集团似乎可以欢呼雀跃了。但美国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张弭开始组建团队针对四川进行页岩气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他们独立开发了一种柔性水罐,用来取代以往那些笨重的储水设备,并且可以减少之前三分之二的占地面积。在宏华集团位于广汉的主要制造基地里,一位现场项目负责人胡朝刚指着一排十几米高的黑色可变形的橡胶罐告诉《环球企业家》,这是张弭本人的“奇思妙想”。他说,已经有两套这种装置被运往美国。同时,一项关键设备即将获得成功—这种全球最大的6000马力压裂泵正在贝克休斯位于美国的页岩气压裂现场进行最终工业性试验。“一旦成功,我们将拥有一套页岩气整体解决方案。”张弭虚空点了点手指。

  但中国页岩气的真实状况令人沮丧。中国设定的2015年页岩气产量目标是65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不过这个目标将很难达到。原因是首批页岩气田开发速度慢于预期。“最初我们都以为可以轻松达到这个目标。”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微博]表示,这个目标本来就相对较低。北京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东晓向《环球企业家》表示,不太可能达到2015年的产量目标。“中国2012年的页岩气产量只有0.5亿立方米。如果你想在24个月里把产量提高130倍,那是很难的。”张弭对此倒并不担心,他说:“只要你准备好,这个机会迟早会来。”

  当然不能坐等良机出现。为此,张弭成立了油气工程服务公司,这是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在做的事情。简单说,就是一支钻井队。截至2013年末,宏华集团钻井队已扩大至20支,合计人数已超过1000人。他们目前分布在新疆、陕西等地,还有一些队伍已经抵达伊拉克。同时,他们创立了宏华俄罗斯公司。去年,他们与欧洲最大的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租赁有限公司及俄罗斯最大国有军工企业乌拉尔车厢科技生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共同生产产值约4亿美元的重型石油天然气开采钻机。一些新签重要订单包括:与新客户科威特钻井勘探公司(Kuwait Drilling Company)签订的总价值约4000万美元的3台沙漠快移钻机销售合同,在塞尔维亚和肯尼亚两个新市场取得4台陆地钻机的销售合同等。事实上,这些国际订单已经让宏华集团陆地钻机主要的生产基地广汉厂区显得颇为拥挤。

  不过,眼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宏华集团的海工板块。“宏华的陆地钻机制造优势、海洋钻井平台钻井包的制造能力和‘宏海号’分别可以减少30%的成本和建造时间。”他说,这个行业缺少真正有实力的搅局者,大多数因为缺乏核心能力而只能微利甚至无利在苦苦支撑。张弭承认这当中存在变数,但他又说:“没什么可失去的。不去努力反而没有机会。”

  另一项挑战来自宏华集团内部。尤其是在布局海工板块之后,张弭其实已经再造了一个宏华集团。他需要有足够多、足够专业的人,在一个高效运转的流程体系下踏踏实实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张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公司内部的建设上。“过去很多年宏华的发展是依靠激情和梦想,但现在这显然已经不够了。”张弭说。

  张弭平时言语不多,讲话时音调低沉、语速缓慢。但你一定想象不到,他几年前还酷爱驾车。“那时候喜欢开快车,从来都是我超别人,没有人能超我。”张弭指着楼下一辆墨绿色的保时捷911跑车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视频:彭丽媛见米歇尔称一见如故
  • 体育欧冠曼联PK拜仁 皇马战多特 巴萨遇马竞
  • 娱乐传《歌手2》内定邓紫棋夺冠 两千万包薪
  • 财经人民币年内急贬近3% 房地产市场承压
  • 科技中移动利润15年首下滑归因3G和微信
  • 博客实拍:彭丽媛陪同米歇尔夫人参观故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揭秘奥巴马女儿就读的美国顶级私校(图)
  • 王本国:IPO梦魇不改强者恒强的风格
  • 谢百三:优先股谁要呢?多是昙花一现
  • 淘气天尊:优先股试点并非天大利好
  • 徐文明:绝地反击 看多时机仍没到
  • 钮文新:结构调整将导致中国经济脱轨
  • 张化桥:咱们的财富在哪里?
  • 沙黾农:我的10条救市建议
  • 叶檀:以小崩盘扼制大崩溃
  • 徐斌: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规划注定输
  • 周展宏:阿里IPO估值或低于千亿美金